浅论“内化”原理及其德育意义

  2009-05-01 13:58:05  
浅论“内化”原理及其德育意义 为什么教师从与学生一致的观点和态度入手,进行教育引导工作,就容易产生良好的内化效果?让我们首先考虑一下人内化外部影响的心理进程及其心理机制。一、“内化”的心理过程及其机制人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在不断地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浅论“内化”原理及其德育意义

  

为什么教师从与学生一致的观点和态度入手,进行教育引导工作,就容易产生良好的内化效果?让我们首先考虑一下人内化外部影响的心理进程及其心理机制。

一、“内化”的心理过程及其机制

人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在不断地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在头脑中以观念的方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理触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任何外部(刺激)影响都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而被接受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来的。同化是指主体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进行过滤或改变而把它接纳到认知结构中来,而认知结构在同化外部刺激的过程中,自身结构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即顺应。同化和顺应实质上是同一心理过程的两个方面。

所谓“内化”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

人的认知结构是由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种观念构成的,构成人的认知结构的观念在价值上不是等量齐观的。观念等级不同,主体对其的态度不同,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在性质上(主体对其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观念之间是一致的,有的则是矛盾的,只不过有的矛盾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认知结构是相对稳定和平衡的,表现为某些观念之间的相容性。但在特定情况下,认知结构会出现不平衡,表现为某些观念之间的矛盾性。比如珍惜情谊和坚持原则都是一种美德,在正常情况下,二者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在价值上也是同等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两者就可能成为一对矛盾。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就会持不同的态度:为情谊而放弃原则或坚持原则而损害情谊。两种不同的态度反映了“珍惜友谊”和“坚持原则”在不同人不同情况下的认知结构中所处的价值等级。因此,外部刺激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去便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称为“简单内化”。即作用到主体认知结构之上的外部刺激与主体认知结构中处于优势价值等级的观念一致或矛盾,主体便接纳或排斥这一外部刺激。外部刺激被接纳的过程也就是外部刺激被认知结构同化和认知结构本身发生顺应的过程,即内化过程。但这种内化过程中,认知结构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为顺应过程仅仅是结构中某一观念包容的事实的量的变化。而观念本身(肯定性或否定性)、价值等级都没有变化。因而简单内化也就相对容易实现。

另一种情况称为“复杂内化”。作用到主体认知结构之上的外部刺激与认知结构中处于原优势价值等级的观念矛盾,或者与性质或价值等级相同的观念有的矛盾、有的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接纳了外部刺激所产生的内化即“复杂内化”。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结构中否定性质的观念在新结构里变为肯定性质,原来是劣势等级的现在成为优势等级,否则外部刺激便不能实现内化。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同化外部刺激,进而形成包含新内容的新的相对稳定、平衡的结构。

从以上两种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内化”的前提是主体认知结构中与外部刺激一致的观念要能取得优势等级,这也是复杂内化实现的关键。而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观念等级是稳定而难以改变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人们的认知结构才会发生不平衡。这种特殊情况即人的头脑中的观念之问的隐性矛盾被揭示出来时,只有引起或揭示人们认知结构内部的矛盾,才可能激起主体对自身观念结构现状的反思和否定的主动性,才可能使主体的认知结构在外力的促使下发生变化。因为主体自身的内部矛盾已成为主体改变观念结构、接纳处部影响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人都有一种力求认知一致的趋势。当认知不协调时,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外部刺激与自身观念产生的差异越大,主体的心理失衡越强烈,力求一致的愿望也愈强烈,也就愈容易放弃旧观念,接受新观念。

二、“内化”原理对德育工作的意义

从对内化过程特别是复杂内化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内化的关键是刺激的发出者要揭示主体认知结构内部观念之间的矛盾,并使其中与外部刺激一致的矛盾一方发展成为优势等级观念。这一原理的实质正如费期汀格所说,改变人们观念的方法只是现象,实质上是共其化了人们已有的认同点。这个认同点即主体认知结构中与外部刺激一致的观念。

这一原理对德育工作者来说,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首先要发现学生身上已有的积极的与我们所要之形成的观念一致的观念即认同点,同时对它进行巩固和强化并利用突发事件或创设某种特殊情境,造成“认同点”与我们所要否定的学生身上的观念之间的矛盾,通过进一步的强化,使“认同点”成为优势等级,从而使学生接纳我们发出的教育澎响,形成我们所希望形成的观念。优秀教师的工作方法,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例如某教师针对某同学奢侈浪费的缺点,希望使之建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简单的教育方法是,指出该生的行为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并向他讲明生活奢侈浪费的危害,以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处。而“内化教育法”是首先要寻找“认同点”,假如该生一向孝敬父母,而家庭经济并不宽裕,那么教育的步骤是肯定该生孝敬父母是一种优良品质----指出生活奢侈浪费与孝敬父母的矛盾---讲明奢侈浪费的危害和艰苦奋斗、节约的好处。

从内化原理出发,我们德育工作者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应该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感情特点和性格特征是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矗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和喜好,而且要了解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和喜好。只有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我们才能在德育工作个寻找最佳的“认同点”作为找们进行教育引导工作的突破口,我们的思想工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教师是德育影响的发出者,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德育影响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德育内化的效果。因此,教师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就能够增强自身言行的说服力;教师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努力缩短心理距离,就可以提高教师言行的影响力。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会加剧学生心理失衡的程度和力求平衡的愿望。

2、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内部矛盾。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因而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学生认知结构内部矛盾是实现教育影响的重要条件。这种情境可以是某个突发事件,也可以是某个潜在的事实或可能的假设,但必须是和德育影响有关的、具有激发学生内部矛盾的功能。也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其产生消除矛盾,恢复心理平衡的主动要求。没有这个环节,学生就没有接纳教育影响的内在愿望,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更谈不上教育影响的内化。

3、最终取决于“认同点”能否形成优势等级。主体自身观念与外部差异越大,寻求平衡的愿望越强烈。因此教育者除了加强自身的影响力、说服力之外,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收集论据,以强化学生的“认同点”。比如我们除了提出自己的观点外,还可以列举出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人的观点:若能列举出自己言行中与教育影响一致的地方则学生更容易接纳我们的观点。

总之,教育者要实现教育影响的内化,必须善于从学生的“认同点”出发,强化“认同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而教育者指出学生的错误和地点,必须是在肯定学生已有的“认同点”并使之巩固强化为优势观点之后,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淡化教育效果。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