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批评

  2009-05-01 14:06:38  
试论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批评 后现代主义:一种语文教育的批评方式 后现代主义是源自本世纪70年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思潮诞生以后,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很快 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被运用到文学、艺术的批评中。当现代主义宣称以实证的、科 学的精神把人类从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它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试论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批评

    后现代主义:一种语文教育的批评方式
    后现代主义是源自本世纪70年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思潮诞生以后,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很快 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被运用到文学、艺术的批评中。当现代主义宣称以实证的、科 学的精神把人类从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它确实给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乃自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当现 代主义片面地夸大科学所起的作用,并被无节制和滥用到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之时,正是它为本世纪70年代后现 代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产床。
    从本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各种思潮特质的混杂。美国学者波林·罗斯诺的《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对其作了深入研究。根据他的概括,后现代主义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怀疑权威,重视审美而非强调道德 教育及其功用。它不以普遍道德上简单的善与恶为标准评价文本,而重视文本的审美价值。第二,反对科学主 义及其系统性等等,强调非理性。它不主张将任何单个的系统的观点武断地强加于人;对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观 点则持宽容的态度。当现代话语以风格的精确性、确切性、实用性和严密性为目标的时候,后现代主义的表达 更注重自身特性,尤其是模糊性和不可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不是先分离其内部诸因素,再揭示其相互关系,最 后予以系统综合;恰恰相反,他们给出的是不确定性而非确定性,是多样性而非统一性,是繁复而非简洁。第 三,它摈弃常规性的、学院式的话语,偏爱大胆的煽动性的表达方式。后现代主义正是由此而变得鼓舞人心和 引人入胜,同时它又陷入了混乱状态的边际。第四,怀旧心态。它往往越过现代理性特征而指向现代性之前的 个体情感。
    1997年11月,在《北京文学》组织了3篇较长篇幅的文章, 对当前语文教育现状作了激烈的批评之后,全 国许多报刊纷纷开辟专栏,关注和研讨语文教学,其后结集出版了一本《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如果以最先 对语文教育发难的三篇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它们在批评方式和内容取向上有几个显著特征:其一,内 容上,批评以政治道德教育为主的语文教育模式,强调文学教育。王丽说:“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 真正从语文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有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 ,而且还是50、60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邹静之说:“很多人已经把 文学看成是一个附属的令人厌倦的东西了。这与使人生厌的语文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坚信如果按教科书中的方 法来写作或欣赏文学作品,那将离文学越来越远。”其二,反对语文教学中所谓科学主义,对语文教材中的解 释系统和设计的练习、问题不满,认为不是无味,就是繁琐。薛毅说:“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那套解释体系也 能把经典作品讲偏,讲歪,讲得味同嚼蜡,刻板无趣。仿佛全世界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用反对封建主义、批判资 产阶级,同情人民大众诸如此类的大词来概括,再加上阶级局限性、消极面,就完事大吉,天衣无缝了。里面 就是没有人,没有人的丰富情感,没有对人的处境的体验、同情、理解、悲悯。”第三,采取非学院式话语。 幽默、揶揄、讽刺等,充斥于作者的行文中。对高中语文教材编入的《松树的风格》,薛毅的评价是:编者教 学生学习松树,“也不知那些编教材的和教书的学得如何。没听说他们集体捐献心脏肝脏。也许他们没有学好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等等。第四,怀旧心态。王丽在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之后,仿佛预感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即辗转京、沪等地,走访许多专家学者,用不无怀旧的笔调,记述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学 者深情回忆少年时学习语文的美好时光,哪怕是私塾式的教育,在作者的笔下也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低吟浅唱 。
    显然,笔者在比较后现代主义与上述语文教学的批评时,突出了二者的相似特质而没有揭示其差异性,客 观上二者之间的差别之大,亦无须笔者多言。薛毅在文中也对9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不屑一顾。但事实上, 他们在批评方式上既与时下语文教育研究大异其趣,而在内容及取向上,如上所述,又与现代主义等西方批评 方式有许多神似之处。他们均是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一族,对后现代主义等批评方式可谓轻车熟路,起 码在上述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中渗透了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倾向或痕迹,因此,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语文教 育的后现代主义式批评。
    后现代主义式批评对语文教育的误读
    波林·罗斯诺说,后现代主义产生于学术危机。诠释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式批评产生的原因,一个不能 忽视的背景是,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逐渐失去轰动效应,一些不甘寂寞的文学期刊和学者, 尤其是一向活跃、锋芒毕露的文艺批评界很快从文学批评转向了其他边际学科,语文教育因与文学有天然的联 系,因此,首当其中,成为冲击的对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就后现代主义式批评对语文教育的指责而言, 其偏颇与误读是显而易见的。这里谨列两点:首先,混淆了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区别。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 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语文教育的永恒魅力之所在。但把令人生厌的文学归咎于令人生厌的语文教育,忽视了 一个最起码的常识,即抹杀了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之间,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中介环节或其界限。中学 语文教育除了以审美教育为特质的文学教育之外,还有诸如语文知识教育及其他应用性技能教育等多种任务与 功能。把语文教育等同于文学教育只是后现代主义批评者一厢情愿的事情。文学教育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语 文教育的全部,即使在封建社会教育中,文学教育也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以明清为例,科举考试中,诗赋的 考察虽被列为其中一项,却长期处于最弱的位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绝不可与经义(八股文)同日而语。从 20世纪初始,中国语文教育革新的先驱胡适、刘半农、叶圣陶、刘大白等文学家在他们的语文教育改革的主张 中,均十分强调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性教育,刘半农《应用文之教授》、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叶圣陶、刘 大白先后起草和确立的中学国语及国文教育的课程标准,尤其是20年代刘大白任教育部次长时主持厘定、由官 方正式颁布的第一个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记叙—说明—抒情—议论的语文训练体系和内容,把语文教育和文学 教育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作了划时代的界定,使语文教育摆脱了传统语文教育混合形态。也就是说恰恰是一批“ 五四”新文学著名作家,最先认识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并非是一回事这样的事实。世纪之末,当后现代主义 式批评指责语文教育缺少文学教育,强调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时,在一定程度上它既割断了“五四”以来语文教 育发展传统,同时,也使语文教育内容趋向单一化。
    其次,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现,抓住语文教育科学化探索过程中的枝节失误大加鞑伐,而并不指望建设什么 。后现代主义在批评现代主义理性之时,从来不会去真正研究现代主义,它只是凭一己印象或个体情绪,去抨 击和否定现代主义因理性解析而导致的过失。后现代主义式批评语文教育,他们不愿意,也不屑去研究近百年 来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甚至不愿意去全面了解新时期20年来的语文教育发展,更不要说去客观地评价其成就 和得失。后现代主义式批评以君临天下的气势对语文教育的局部问题作夸大或变形的处理,可以博得一时之誉 ,但它既不能在理论上自成一说,而且因缺少对语文教育现状的了解而发出许多贻笑于语文教育界之高论。如 王丽在解读《绿》的写景描写时,认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中的女性美的讴歌。我曾以此询问一位现代文学教 授,得到的回答是,即使在现代文学界此种解读亦难寻知音,更不要说把它推销给中学生了。另一位后现代主 义式批评者的“一大发现”是,辨正了课文《天上的街市》题目(此诗原题为《天上的市街》,编入教材时已 经作者同意更改),也说明其批评语文教育态度的草率。他们或是从“女儿的作业”中,或是因在中学做了一 段时间的临时或见习语文教员不幸被解职,或是因为给一批未来不安于做一名中学教员的高师学生作一次哗众 取宠式的讲演,总之,后现代主义批评者很少直接参与或较长时期地介入语文教育。他们在以煽动性的话语博 得时誉之同时,却因对当前语文教育缺少足够的了解,而让语文教育界多少感到有些隔膜或摸不着边际。

[1] [2] [3]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