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途径
[作者] 魏书生
[内容]
(宁盘锦市实验中学 魏书生)
我和学生讨论怎样搞好语文教学,有学生说:“语文课有点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东西不多。有的说语文课像弹簧课,能伸能缩,一篇课文讲一节也行,两节也行,三节、四节还有话可说。
语文课确有这样的特点:一篇课文,即使是一篇非常浅显的千字文,硬要围绕它说很多话,硬要编出许多目标,硬要围绕这篇文章从语音、文字、词汇、标点、单句、复句……等方面出一千道试题,能不能出得来,显然能够。但能不能因此在讲课的时候就方方面面都讲到不可呢?显然不可能。
另一方面,语文又有这样的特点,人们可以任意删掉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认真学别的文章,学生的语文能力照样可以提高,知识链条也不会中断。
这就说明语文知识也是有序的,我同学生商量:中学生不是大学中文系学生,更不是中文研究生或语音专家、文字专家、语法专家,更不是什么鲁迅作品专家或红学家。教学中不能解决的,也用不着让学生无尽无休地讨论。我们师生经过反复商量,将语文知识以树式结构表述,归纳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这样学生感觉语文知识也像数理知识一样,脉胳清析,知识点明确。
语文知识结构图,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次以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点,好比村镇一样。学生面对这张图,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
明确了学什么,接下来便是怎样学的问题。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要靠掌握语文知识,要靠坚持不懈的听说读写实践,实践过程中,有许多实事要做,写作业、写日记、办日报、练字、搜集名言、读课外书、出考试卷等等。不统筹安排,我和学生都常常顾此失彼,手忙脚乱,互相干扰,以致不能形成合力。
于是我们师生从管理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制订出适合我们实际的规章制度,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哪些事多做,哪些事少做,都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师生强调以法治语文教学,减少随意性,减少人治的成分。
我们努力将事情、时间、承包人三者落到实处。朝着“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的目标努力。
我和学生经过筛选,觉得和语文教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实事共有34件,然后又将这34件实事分成六类,具体制订出了计划,规定了做事的人,做事的时间和方法,这叫做计划系统。
为了使制订的计划落到实处,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我们还建立了监督检查系统。
只有计划系统和监督检查系统,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以法治语文教学的大系统。因为任何计划、制度都有一定的时空范畴,一旦时空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若仍要按老规矩办事不可,就免不了要犯错误。为使语文学习能适应变化了的时空条件,我们建立了反馈制度,定期对计划制度进行评议,补充不完善的,废除不合理的。
十几年来,依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又建立了三个系统,这样我们班级就基本走上了以法治语文教学的轨道。
下面简述这三个系统。
首先是计划系统。计划系统将34件实事分为6类:每天每人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事、每周做一次的3件事、每学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7件事。
(一)每天每人必做的6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