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不同的。认识家庭中素质教育的特征以及如何进行实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家庭 孩子的需要 鼓励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影响,凭着自己良好的愿望,根据他们孩童时代的感受或眼下大家所热衷的“教育模式”,一厢情愿而自以为是地指导孩子做这干哪,不了解社会压力和家庭背景变化对孩子个性产生的影响,不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而陷入家庭教育的的误区。
一、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学习轻个性
家长们一见面,首先谈论或唯一谈论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如何,把学习成绩作为对子女要求的唯一要求标准。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等则很少关注,使得孩子无从得到心理调适的方法,只好将矛盾、苦恼及困惑压抑在心里,受其煎熬,以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重学习结果,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
许多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在班上的名次,轻视对学习活动的指导。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不断的灌输。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使得孩子所具备的创新潜能未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忽视孩子的德育
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要有礼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人做事做到“不吃亏”,局限于对孩子的保护性上。而在诚信、友爱、尊重、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孩子对是非混淆不清,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作法,可以使孩子较好的掌握书本知识。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和个人体验。加上落后的学习方式,大多数的学习活动又都是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显然,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是背离了素质教育目标的。
二、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是以人的素质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又以心理素质为中介,最终又以健康教育为本体的,以全面提高身心的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的教育。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我国的这种传统家庭教育方法是不同的,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在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或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中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三、家庭中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一)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
要使孩子学好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不仅要关心和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智力,主要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地说,智力水平较高的孩子,其学习成绩也应该好的。但学习好坏并不完全取决胜于人的智力,它还与人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有人对世界著名科学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只有5%的科学家智商特别高,其余的科学家和常人差不多。但进一步的调查却发现,这些科学家的智商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他们从小对学习都有浓厚的兴趣,对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