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2009-05-01 13:29:2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前我们整个社会所要做的一篇“大文章”,自然它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者所面 临的重要课题。但是人们在思考德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时,在思维方式上或者采取一种简单经济决定论的观点 ,即经济活动的方式就是道德所要求的活动的方式;或者采取“二元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前我们整个社会所要做的一篇“大文章”,自然它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者所面 临的重要课题。但是人们在思考德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时,在思维方式上或者采取一种简单经济决定论的观点 ,即经济活动的方式就是道德所要求的活动的方式;或者采取“二元”对立的观点,即把经济与德育看作两个 虽有联系,但却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中独立进行的社会活动。笔者认为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 既不能立足于经济活动的表面要求,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作脱离了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经济活动, 而必须以历史的观点,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寻求两者的内在一致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德育提出了什么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念,影响到人们的道 德实践,进而也影响到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活动。学校德育必须对这一影响到社会生活一切领域 的社会变革作出自己应有的应答。我国德育的研究者、学校德育的实际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在努 力做出一个完满的答案。但是要能够对这一时代提出的课题,做出一个完满的回答,首先必须搞清楚时代给德 育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德育提出了怎样的根本性问题。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有人认为既然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那么德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让学生了解市场 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以及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观念。于是他们让学生去看市场,譬如看证券交易。或者让 学生自己办市场,让学生在自己所办的市场上叫卖或买商品。笔者并不一般地反对这些活动,学生需要学会在 市场经济中生存。但是德育毕竟不是简单地学做生意,或学习市场上的活动,今天的学生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活,但他们是作为“人”在市场上生活。学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人”,这才是德育的任务。 
    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被认为是新鲜的,其实不过是我们重新评价或认识的一些观念。譬如,“竞争 ”、“效益”、“惜时”、“守信”等等。但是“竞争”、“效益”只是中性词,无法作出直接的价值判断。 竞争有正当的与不正当之别,效益也可能是个人的、集团的,而不是个人、集团和社会统一的。以善恶判断为 基础的道德教育,不能够以这些中性概念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概念。“惜时”、“守信”被视为与市场 经济相关的新观念,然而这两种观念可以说中国自古有之。因此它们也不是市场经济特别的要求。可见,如果 把市场经济对德育的影响仅仅看作引进几个“新”观念,那么在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上也仍然未得要领。 
    市场经济也确实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出了一些两难问题,譬如等价交换,这是市场公平的基础,然而它并不 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普遍原则。又如,市场崇尚竞争,但它不能演变为生活中的弱肉强食。这些两难问题,似乎 不能不使我们把经济活动与道德活动加以区别。这似乎又必然地要把市场经济与德育的距离拉远。然而简单地 对经济与德育加以区分,对受教育者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市场今天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而明天市场 又将是他们驰骋的“疆场”。对人来说不可能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经济生活,一种是道德生活。把市场经济与 德育加以区分的二元分析的方法,于逻辑不通,于实际也不符合。 
    在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上,肤浅的理解只能造成人们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若即若离”的感觉。这样 德育就无法把握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它应肩负的使命。 
    经济活动既不简单地就是道德活动,它也不是脱离了“人”的、纯粹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它是人的实践活 动,而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作为人的活动,总蕴涵着 人的一定的价值取向。而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总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或反映着它的一定 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只能从一定的社会经济与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关系上才能获 得合理的解释。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德育究竟提出了什么问 题,只能从人的社会“实践”来寻求回答。 
    实践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一个阶段,因此, 对市场经济及其相关的社会生活的理解,本身就应以历史的观点来加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任 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与这一前提相关的具体事实是:人是物质的、受肉体组织制 约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人有意识、有精神生活,而在于人与动物的生存虽然有同样的物质生活 前提,但是人却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就是说,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的生存需要,如吃 、喝、住、繁殖等等是动物也具有的本能,但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虽然也是自然造就,但是人没 有顺从于自然的安排,而是在自然给定的条件下,人以自己的意志重新安排了自己生活。这才有了人类文明史 。 
    这中间有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和进行物质生产的,这一现实的前提不是他们可 以任意支配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自然所规定的前提下能动地表现着自己。这就是说人在经济活动中是作为主 体积极活动着的,可见人的经济活动本来就与人的精神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最根本的目的,无 非就是要取得人对于自然的主体地位,使自身的主体性得以实现。所谓主体性就是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马 克思正确地认识到,物质的、经济的活动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关系。他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 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正因为人的活动 是有物质前提的,同时这种物质的活动又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在这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即社会生产力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但是社会生产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脱离了人的纯粹客观的力量,社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人,人不仅是肉 体的、有体力的,更重要的是:人是有智慧、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物质实践中,所创造的生产力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方面人将自己在实践所获得的改造世界的力量物化在生产工具之中,使工具成为自己伸展了的肢体 ;另一方面是主观世界得到改造的人类的“自我”,即得到精神升华的新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认 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这是客体的主体化;人以自己所掌握的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是主体的客体化。 所以生产力不是脱离人的纯粹客观的力量,而是人自身在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中所获得的力量,同时人又把它 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之中。物质生活反映了人,不仅因为社会生产力作为客观的存在,所观照的是 人,而且因为生产不是人单纯地与自然进行的交往,而是人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结成了一定的关系所开展的 活动。经济活动中的这种人的关系更是人自身的表现。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怎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 样生产一致。”[2]既然生产、经济活动是人的积极的自我表现,那么任何一个时代的生产、经济活动,都有与 之相应的主体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有与一定的生产活动相应的主体的积极的精神表现,即一定的经 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体精神。一定的经济活动反映了一定的主体精神,一定的经济活动又要求具有一定主体 精神的人。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非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经济关系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 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体现了一定的人的主体精神,笔者把这一精神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精神”。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的一定的主体精神的体现,那么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要求具有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通过德育来塑造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现时代的德育提出的 根本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是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关系的关键之所在 。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德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搞清楚什么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 致性,因此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同样需要运用唯物史观来加以认识。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建立在人类自身作为主体发展已达到的成果之上。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实践中表现着自己主体精神的人,不可能是突然产生的,他只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这一历史发展,同时也 不是人的抽象的历史发展,而是与一定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关系发展相一致的历史发展。 
    以生产工具作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经济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 的一贯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出发,区分两类经济,并对人已取得 的发展,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思想后来也进一步贯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既有的历史看,有两类生产工具,即“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 工具”。“耕地(水等等)可以看作是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是指自然经济的小生产基 础上的生产力水平,文明创造的工具则是指现代大工业基础上的生产力水平。他们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下,即 在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的情况下,各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则受劳动产品的支配”。 [3]在自然产生的工具的支配下,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正是这样一种依赖关系,奴隶主、封建主甚至 可以把人降到生产资料之列。即便是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也受着他们的分散的生产资料的束缚。自然经济 条件下,人就是处在这样一种受动的状态中。封建时代西方的宗教伦理和中国以宗法为基础的伦常道德就是这 种经济的反映。在文明创造的工具的支配下,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物的依赖关系,即“每个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 社会权力”。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形成了人的独立性,形成了“普遍的社会交换关系,全面的关系,多方面 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4]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不是由于家庭、部落、地域这些自然的条件形成的 ,而是人通过物,即商品,并通过市场的现代形态而形成的。这就是说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自己造就的 。人们在市场上通过物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虽然不免有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物的危险,但是“物”作为客观 的尺度承认了人的自由劳动的权力;人们在人类的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前提下确认了“平等”,尽管这种 平等仍然可能掩盖着不平等。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人从受动到主动的转变,个人才能的自由发 挥才有可能,尽管个人才能的发挥,仍然要以对生产工具的占有为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自发地发 展起来的市场经济,的确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强调的。正是在这一历史的物质的 前提下,马克思才有可能发现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亚当·斯密提出的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能 够发挥作用,并超出“人间智慧或知识”,[5]就在于市场确认了每一个体,都可以以自己的劳动成为市场的主 体。“劳动致富”这句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给予了道德价值的肯定,就在于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确认的人在 劳动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既有的生产力条件为前提。与此相应的作为生产力 核心要素的人的发展也要以历史上既有的发展成果为前提。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把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 重要成果继承下来的同时,也要把每一个人在市场经济中所获得的主体地位、主体性继承下来。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体现了人类自觉地创造解放自己的条件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精神。我们今天所 进行的改革,仍然是贯穿于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我们所搞的市场经济名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身就表明了这一点。可以这样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追求自我解放的历史。然而在马克思主义 诞生以前,人们不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因为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条件当时还不具备,因此, 这时人类社会是完全自在地运动着的。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到正确地揭示,试图 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置于人自觉地控制之下的社会主义运动便诞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 表明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一方面人的发展、解放需要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只有 人的解放才有生产力的大发展。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仍然体现着发展生产力、解放所有人这一 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价值取向。离开了这个前提,市场就会成为一个自发的市场,人就会受自在的运动的支配 ,生产力便也在盲目地、甚至是矛盾之中发展着。这就必然要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阻碍人自身的发展 。 
    我们承认市场经济是最先在资本主义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承了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的成果,但我们说我们搞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不同,就在于几百年来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的关系下,是自 发地发展的,而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于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规律的认识,是对于 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的把握,因此它也就必然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物统治人的扬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中,人不仅能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而且能作为主体对待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确认 了个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虽然个人劳动的社会性的实现,仍然要通过市场交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 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创造的产品的社会意义,而不为其物质的形式所迷惑,走向“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 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还不能不借助于物来建立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系,但是既然我们把搞市场 经济作为主体自觉的活动,那么我们就应当能够克服物统治人的缺陷,能够克服“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 教”。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就应当不是为了物而活动,而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而活动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市场经济的经济交往方式,不能成为道德活动的方式,因为在自 发运动的市场中人是受物统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作为市场自发性的扬弃,它既确认了个体作为市场活 动的主体的积极的方面,同时它又强调是人统治物,而不是物统治人。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德育,一方面把市场经济肯定了人作为独立活动的主体的积极的方面接受下来,另一方面也要对人对物的受动 加以否定。这样我们在思考市场经济与德育关系中遇到的矛盾,便获得了合理的解答。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仍然是整个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但它又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独特阶段上的、具有自己独特性的意识形 态。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正在发展过程中,那么它就不是完成了的形态。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那么它就是一个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的活 动,客观世界的改造不是完成的形态,主观世界的改造也就不是完成的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也处 在发展过程之中,但是它与发展生产力一致的基本精神是不变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当前学校德育相结合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体现了人,确切地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自身主观世界改造所获得的新发展。德育是塑造人的活动,德育所应当塑造的人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经济实 践活动中所需要的人,所以当前的学校德育应当努力塑造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学校德育面对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这样一种现实,就不能不进行相应的改革。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与德育的 内在联系,即两者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那么我们就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出发来思考学校 德育的改革。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学校德育传统。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学校德育的改革,必然首先面 临着如何看待既有的学校德育传统的问题。这里的传统不是指我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德育遗产,而 是指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的学校业已形成的体系、制度化了的德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人对几十年 来形成的学校德育传统发生了怀疑,以为市场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新观念是与已形成学校德育传统的观念完全 相抵触的。然而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对人类社会既有发展成果的继承,同时也 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指导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的超越。这就是说,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 作为人类社会在数百年发展中所获得的成果,是我们所要继承的,然而我们所要搞的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它是对自发形成的市场经济的超越。我们之所以能够超越,恰恰就是我们已经建立起代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 向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作为一定社会经 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意识,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既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不是 对以往实践的否定,那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德育就也不是对以往几十年形成的学校德育传统的根本 否定。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学校德育传统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