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

  2009-05-01 13:42:59  
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作者] 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内容]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

[作者]  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

[内容]

 

    武汉市洪山区根据我提出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加强语感训练,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科研课题,开展了语文教改实验,历时四年,已取得显著效果,通过了武汉市教委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鉴定。我们认为,现在是探讨“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时候了。以下是我们的初步构想。

            一、抓住一个根本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换句话说,儿童进学校学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为了“学说话”,是学龄前学说话的继续。学龄前学的是口语,上学后偏重于学书面语,即不只是用口说话,还要学会用文字来“说话”,说比较复杂和高级的话。既然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那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等,虽然都是重要任务,但都从属于上述根本任务,决不能脱离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离开了语言教育的思想教育,难免是架空了的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离开了语言训练的思维训练,难免是智力游戏式的思维训练;离开了语言品味的审美陶冶,难免是生硬的美学知识的灌输。学习语言是母体,其它几项是包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

            二、遵循一条途径

    “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学龄前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采用的就是这条途径。他们听取(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记住(积累)语言,说(运用)语言,其实践是很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也遵循了这条途径。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所谓开讲,就是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点评哪个字妙,哪句话好,哪段文字精彩,都属于“语言运用”范畴,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开讲”的同时,还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把学生引导到诗文中去,自己吟咏,逐步形成语感。传统语文教学还重视读写结合,重视语言的运用。我们要继承传统语文教学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的优良传统。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的提法,出于对语文学习的一种全新的理解,认为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等的总体的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语言是思维和信息的载体,又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一篇文章,一个语段,甚至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思想内容,又包括情感情绪,还包含语言组合规则和语言运用方法等等。学习语文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指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感情)的整体感受,这就不只是认知意义上的,还有情感上的。领悟,主要指对语言运用之妙的领悟,而主要不是指对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的透彻理解。积累,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孤立的词语积累,而是文道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一体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成块语言的积累,不仅积累了语境中的动态的词语,而且从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方面综合收益,有利于提高语感能力。运用,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不是指孤立的语言知识的应用。总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从感受到运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语言知识切身感悟言语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

            三、注重两个方面

    学习语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吸收和积累语言,一是习得和积淀语感。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也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忽视甚至反对对语言的吸收 和积累。在有些人看来,语文无非是学习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只要把内容和技巧向学生讲清楚了,学生就有了能力。于是课堂上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技巧为主,一篇又一篇的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记背一些从文章中抽出来的所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及语言知识概念之类的东西,而不让或很少让学生背诵课文(典范的书面语言材料),教师越教越虚,学生越学越空。没有大量的语言储备,学生怎么可能建造语言能力的大厦?

    学习语言,还要习得和积淀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什么是语感呢?我们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词语含义,语法规则,文意,文情,文序,文境,文势,文术等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固定下来。“格”(指正确的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就越强。语感力强的人,看一篇文章,听一遍谈话,不仅可以迅速领会其内容,还可以直接地判断其正误、优劣。同样,在运用语言时,可以不假思索(指不必考虑词语含义、语法规则、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等)地借助于“格”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得体”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积淀着思考。语感可以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但这种自然形成的语感属于一种低层次的甚至是不完全可靠的。真正高层次的语感力的形成,是离不开有意识的语感训练的。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语感分析,主要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也不是侧重于分析语言所负载的思想内容,而主要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作语言例析。通过语感训练,让学生习得 和积淀语言分寸感,语言和谐感和语言情味感。所谓分寸感,指对语言合乎规范、合乎逻辑、合乎情境的感受能力;所谓和谐感,指对书面材料(文章)整体上的多样统一,组合上的搭配相宜和表达上的生动流畅的感受能力;所谓情味感,指对文情、文质、文势、语味的感受能力。

            四、把握四个“结合”

    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语言是思想的结晶。作为学习语言的凭借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思想性很强的典范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语文教材的思想感情内涵极为丰富,语文教学可以相当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非常有力地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极为深入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的理论灌输,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要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离不开思维,语文学科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同于其它学科(如数学)的思维训练,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我们在进行语感分析,让学生辨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运用的妙处时,应加大思维的力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一套语文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璀灿夺目的美的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陶冶也有别于其它学科(如音乐、美术)的审美陶冶,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我们在进行语感训练时,要对学生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