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
[作者]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语文命题组 吴立昌等
[内容]
——1998年高考语文上海试卷命题意图不再单独考核。 突出三种能力:概括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材后的第一届学生今年毕业,语文教学改革的讨论倍受关注,高考语文试题改革又一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高考命题要向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改革。对高考这样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大事,需要研究并努力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改革,才能体现素质教育而又避免在数万考生和数十万家长心中引起过大的心理波动?怎样改革,才能使好学生脱颖而出以确保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怎样改革,才能让语文教师放手教学,有所适从?
市教育考试院提出的“稳中求进,稳中求质”的改革方针是切实可行的。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正是遵照“两个有利”的方针,在前几年高考试题改革的基础上,着手进行的。
我们以“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为宗旨,给今年的命题确立了“一个前提,两大板块,三个能力”的总体思路。
一个前提,即在稳定的前提下求改革,在改革中注重试题质量。这个前提,是历年来高考命题改革得以稳步前进的保证。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稳定性主要体现在试卷总体难易度的把握上。为了配合中学语文教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今年试题的总体难度有所降低。首先是总题量从去年的40题减少到32题。这样做,可以给考生留下思考和复卷的时间,从而提高答题水平。其次是难易比例的变化。从阅读部分看,容易题占13.3%,较易题占53.4%,较难题占30%,难题占3.3%。难题较去年略有下降,较易题较去年增加了15%,大部分题目集中在较易和较难这些中档题上。这样设计,意在减少试题的绝对难度,体现试题的坡度,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现自己的水平。再次是全卷从选材到题目设计均考虑难易的坡度,为考生答题铺设台阶,考生便不致因过早卡壳而影响考试情绪。以阅读部分为例。说明文的材料介绍知识经济浅显易懂,议论文论述艺术理论晓畅通达,散文以“画虎”谈创新,说振兴中华,深入浅出。文言文也是一短一长,一易一难。这种选材的由易入难,是符合考生阅读心理的。
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今年试卷的总体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即从往年的三大板块变为“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基础知识不再单独考核。这样的结构变化,可以看作是语文高考全面转向能力考核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今年的语文试卷初步实现了“注重考核语文能力”的目标。从能力层次分析,今年的试题中属于识记层次的3题8分,理解层次的4题8分,应用层次的11题27分,分析综合层次的13题69分,鉴赏评价分布于3题中,共38分。显然,对考生考核的能力层次比较分明,能力考核点比较全面,考核的重点在应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这些较高的能力层面上。对这些能力的考核,今年全部采用了以篇带点、以点带面的整体阅读的考核办法。强调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核,旨在提高考生具备较强的整体把握文章的水平,形成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阅读、提纲挈领、概括表达的能力。我们认为,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核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注重较高层次语文能力的考核,并非忽视对考生语文基本功的要求。语文基本功,任何时候都是各种语文能力的基础。今年的语文试题,对答题提出了完整成句的要求,并在“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中对一部分试题的答案作了不成句扣分的规定,就是为了强调考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基本功。对于大作文错别字的扣分上限,也由3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