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综合优势
[作者] 许连军
[内容]
高中作文教学是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其深度、难度和综合程度都远大于初中作文教学。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于是,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成了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美好愿望和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良好愿望和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良好愿望和终极目标,我们试验过多种方法:系列命题作文、分文体的单项强化训练、片段作文训练、一题多作等等。具体操作方法也不一而足。但试验表明,这些方法常不尽人意,学生的综合能力总是存在空白,往往缺这少那。近几年来,我们采用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序列训练,学生对各种文体的适应能力、审题能力、概括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反观自1977年以来20多年的高考作文题,只有两三个年头采用了命题形式,其余均是材料作文,可见材料作文作为测试手段的优越性是得到广泛认同的。那么材料作文作为训练手段的综合优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命题作文的局限性
命题作文作为传统的教学与考试形式,至今仍有很大的市场。但在教学改革潮起潮落的今日教坛上,其不足之处亦是显而易见的。
1.内容贫乏,缺乏具体性
命题作文的命题常常只有几个字,按一定的语序排列,其中心意思和文体导向都只能从这少数几个字中搜求出来。由于字符少,给学生提供的信息就有限,且较为抽象。有些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现象就无法涵盖和包容进去。常常只是社会生活现象极简省的抽象概括,难以把具体生动的、变化不定的社会生活完整、形象地传达给学生。与此相反,材料作文的材料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所提供的社会生活信息较多,可以将一些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现象较为完整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较为生动形象地了解社会生活。
2.形式呆板,缺乏启发性
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虽然可以有不同结构的词组及不同语气的短句,可以有不少的变化,但其形式总显得单调呆板,其所有的变化多是由于其字符较少的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的变化,缺乏启发性。材料作文则不同,其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或一组文字材料,可以是一串数字、一个表格,也可以是一幅漫画或一组漫画……其信息含量较之孤零零的命题要厚实得多,更由于其形式不拘一格,带有灵活新颖的特质,故而对学生具有启动兴趣、启发灵感、激活思维的作用。在训练过程中较之命题作文等单调的形式更为学生喜爱。
3.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
命题作文的审题基于对命题的反复审读。其方法常常是先对命题进行语法审读,弄清其语法结构。然后对之进行语义审读和文体审读,弄清命题的含义和文体要求。学生易于掌握这简单抽象的“三步法”。却很难适应并把握每一个具体命题。尽管我们常常费尽心思搜罗五花八门的命题,不断地示范剖析,讲得唇焦口燥,但我们的学生依然头昏脑胀,考场上仍是“捻断数茎须”,三年难得两句。材料作文则不同,其材料本身就是一条鲜活的“鱼”,从头到尾都水淋淋,周身每一鳞片都熠熠闪光,摆在学生面前就有动感,就来灵感。学生可以观“头”察“尾”,可以看鳞片,可以赏翅翼。每个学生都可以较容易地找到同自己原有知识的契合点,有所心得,只是深浅不同而已。不会轻易跑题。
由于命题作文相对于材料作文具有上述不足之处,所以在训练和测试中都令人感到难度大,不好把握。这也是历年高考很少采用命题作文的主要原因。
二、材料作文的综合优势
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相比,除了上文论及的具有信息含量大、形式灵活多样、容易审题等优点外,更重要的是它在训练和测试中具有综合优势:
1.材料作文集阅读、写作于一体
动笔写作之前,首先要求学生读懂材料,理解和把握材料,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观点,这就必须调动阅读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从中读出自己的观点。
要说明的是,这种阅读和阅读教学中那种对文章从内容、结构、语言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把握的阅读有别,它是一种较为单纯的实用性极强的阅读。它只着眼于材料的内容信息,把握材料的内容中心,目的性极强。但这种阅读又是阅读教学的应用和延伸。二者相得益彰。
由于材料作文的材料多是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又使这种实用阅读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大多数学生都有可能读懂。即使有些难度较大的材料,学生也能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因此,可以说材料作文既训练了阅读又训练了作文,可以收一石二鸟之功。
2.材料作文融多种文体训练于一炉
就材料写议论文是我们常用的形式,此外,就材料进行扩写、缩写、改写、续写,或对材料所述事理加以评论就会涉及多种文体。就表达方式及手段而言,则在对材料的处理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叙述、议论、说明等等多种表达方式。命题作文中的命题则常常只能适应单一的文体。不能与材料作文同日而语。
&nb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