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关于作文教学的三点思考

  2009-05-01 13:19:28  
相反相成:关于作文教学的三点思考[作者]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内容]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相反相成:关于作文教学的三点思考

[作者]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

[内容]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和对立的事物或方面有时却互相促进,推动对方的运动,从而使事物得到发展。这就是“相反相成”。在作文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相反相成”的方面。妥当地处理它们的关系,对于揭示作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建立健全作文教学“新秩序”,使作文教学从多耗少效的低迷状态中走出,进而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绩效,都是非常必要和大有裨益的。笔者从中择取三对关系进行论述,希望引起大家对作文教学更多方面、更多“关系”的兴趣和探索。

            一、“有序”与“无序”

    作文教学的“序”不只是一种“需要”,它还是一种“规定”。仅以教学大纲初中部分为例,它要求学生在这三年中分别掌握一般记叙文、简单说明文、初步议论文和较为复杂的记叙文的写法。作为学生写作“范本”之一的语文教材,它基本上也是按照这样的路子选择、编辑各类文章的。这是就大处着眼,是“大序”;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还要注意建构和体现出一定的“小序”,如我在教初中学生写记叙文时,仅“写人”一项就安排了“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通过多件事写一个人”、“通过一件事写多个人”、“通过多件事写多个人”、“以写多个人衬写一个人”、“以写一个人衬写多个人”、“在较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多个人”等一些练习。这种安排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等认知规律,也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学习(写作)心理的发展相“合拍”,因此,是组织教学的可靠依据,也是我着力达成的目标。教师要有意识地以如上所述的“大序”和“小序”为准绳组织训练,这样,作文教学才是踏踏实实的,当然也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不可否认,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呈现出大面积的“无序”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原因无外乎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大多数教师没有致力于研究作文流程,开发学生作文心理,因而理不出一个“头绪”;客观方面,关键在中学写作教材建设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有关写作要求、知识等处在单元“附录”的位置),各地的实验教材(如江苏省统一使用的洪宗礼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作了一些探索,但无疑还处在“拓荒”阶段。不管怎样,我们都有理由认为,当前作文教学不尽人意,“无序”是“难辞其咎”的。

    市场经济、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当然包括书面表达能力)提出的要求呼唤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改革,也呼唤我们尽快建立作文教学合理的、有效的“序”。但是,还必须认识到,对作文教学的“序”不应该作机械的、简单的处理。以为花几天时间坐下来搞一个“序”,然后按部就班进行训练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这显然是非常肤浅的。

    ——“学不躐等”固然不错,然而文章习得的层级性不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学习那样分明,“懂”与“不懂”、“能”与“不能”难以界定,往往处于混沌的状态。单就体裁而言,就很难说初一的学生只会写记叙文,他或许也能写介绍某一事理、工序一类的说明文,阐明一个原理发表一个意见的论说文。如某初一老师在新学年之初,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学生,他准备家访。他要学生用作文的形式给老师指路,并说说家庭概况,命题为《向您介绍我的家》。结果,这些还没“正经八百”学过说明文的学生却写出了不少有内容、有条理的好文章,在无意识中还使用了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写作是一种独特的“心灵体操”,它特别需要有“灵感”至少是某种“感受”的出现。而这些东西不像计算机预定的程序那样由着师生随时“调用”,它们总是“不期而遇”。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思维火花,有的学生或许会产生“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为完好的定型不可”(叶圣陶语)的欲念,教师应为其掘出一个“口子”,使此种稍纵即逝的“感受”得以“喷发”。

    ——“创作”是写作的至上境界。一般地说,不把常用文体的基本功打扎实,是不可能进行文学创作并且取得成就的,这正如要“跑”须先学“走”。但在写作实际中,我们也能看到例外情形。80年代末,笔者所在学校有个学生频频于多种报刊发表诗歌,在比赛中得奖,四川省《星星》杂志还专题登了他的作品及其介绍。他后来被扬州师院中文系作为特招生录取。但他的课堂作文却不拔尖,有时甚至在班级居中下游水平。这种看似令人费解的现象其实“情有可原”;高中生平时作文所要驱动和凭借的多是常规性的逻辑思维,而诗歌主要是丰富的形象思维的结晶,在思维的天宇下能“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人未见得也是理性王国的“骄子”。(形象、逻辑两种思维模式并非作简单的线性发展。)再说,诗歌的最大的特质是创新,这就决定着“少年诗人”不甘在教师命题作文的制约和要求内循规蹈矩,他总是要以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方式去挥洒他的性情,去表现他的“不俗”,其结果与“命题期待”之间难免脱节。如果死守“欲跑先走”的教条,对这一些独具禀赋的学生过多限制甚至横加指责,那么,教师在看到(自己理想中的)学生的“坚实脚步”之前,也许已经于善意中戕杀了学生的“才气”,让早已放飞的雏鹰折了翅。

            二、“近焦”与“远焦”

    中学生作文要不要反映学校、家庭之外的社会生活,要不要触及社会生活中的“焦点”,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作文无疑是语言习得的“训练房”,而语言又是一定的文化载体和表情达意的工具。所谓“表情达意”,就是表达对周边环境的看法和体认,表达对人生、社会,对世态人情等的思考和领悟,归根到底地说,就是要铸造和形成完整和完美的人格。这就决定着我们不能回避一些“焦点”性的事件或问题;相反,也要通过作文的途径将它们纳入学生的“视网”之内和“思维场”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媒体的多样化和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也为此提供了切实的可能。说现代中学生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是毫不为过的;而这些信息其实就是作文最丰富也最有效的“材料源”。一些学生慨叹“三点一线”的生活使自己写作时常“无米下锅”,这与老师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事”(中央电视台《新闻故事》栏目广告语)不无关系。一位特级教师在高三复习非常紧张的时候仍然坚持每周用半个小时让学生“发布”各种社会新闻,他的这种培养学生对时事敏锐的触角和启发学生“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语)的努力可以说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贫血症”并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人”的明智之举。

    再从学生的心理趋向看,他们大多“志存高远”,也希望通过作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所以他们一般不“看好”、不喜欢诸如“妈妈只洗了一只鞋”之类的作文训练;以为这给小学生做还差不多,它表现了命题者对中学生的“稚化”认识。学生有关注社会“热点”的情意倾向,他们愿意在作文中塑造“事事关心”,“铁肩担道义”等的形象,这不正是我们实现作文“近焦”所必备的“情商”吗?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