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现代化

  2009-05-01 13:08:22  
文化·教育·现代化【内容提要】文化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是民族的,又在长期的交 融过程中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必然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所更新;教育作为文化交 融的载体和途径,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研究文化、教育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教育学科的重要和现实课题。【关 键 词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文化·教育·现代化

【内容提要】文化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是民族的,又在长期的交 融过程中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必然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所更新;教育作为文化交 融的载体和途径,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研究文化、教育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教育学科的重要和现实课题。
【关  键  词】文化/教育/现代化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属于全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如古 代西方文化是在近东文化、希腊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古埃及的自然科学、近东 的宗教观念和希腊的爱智思想,在罗马帝国众多地理资源、众多民族精神基础上发现了 适用于各民族的科学、道德、法律、哲学及宗教观念,抽象出“七艺”的课程体系,成 为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中世纪后期,西方人巧妙地运用从阿拉伯和中国传来的技术,对 自己原先由犹太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形成的意识形态进行思考,革新宗教,创造了有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伦理;17世纪开始,西方的传教士更是发现了中国的“精英政 治制度”——科举制,并将其改造成为英国的文官制度,使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因官僚 体制的运转而得到巩固。相比之下,中国虽较早的形成了多民族的中原文化,但由于地 域原因,使二千多年以来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儒家学说革新不大,照西方人的说法 ,“中国人追随其先辈的足迹,一直平静地生活着”。[1](P48)在17世纪开始的中西文 化交流和碰撞中表现出退缩、拒绝的态度,使一度领先的中华文明开始落后。
  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文化,如传统 习俗、语言文字、价值体系,对个体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规范着社会成员的思 想和行为,这就是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有目的、有组 织、有计划地传递、传播某种文化,就是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任务。文化既是民 族精神的表现,又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活动;文化因一代代人的理解和诠释得到 发展和更新,因而呈现出丰富和不断进步的态势。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
      一
  文化教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更新和前进。
  现代化是自近代以来开始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 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及价值领域的理性化、教育领域的普及化 等互动的过程。现代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科学革命获得对环境不断增强的控制能力, 从而引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社会变革。它从西欧的法国、英国开始向整个欧 洲和北美、澳洲扩展,20世纪开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也开始了现代 化的进程。从总的方面看来,它是传统的社会制度和观念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对现代社 会需要所作的功能性适应和调整。现代化是从西方开始的,有的学者认为它溯源于17世 纪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有的学者回溯到更早的文艺复兴,他们都指明现代化的 发展与西方文化和传统有关。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传统文化的 消失,但是现代化的实现过程确实也是各民族文化受到冲击、考验和做出反应的过程, 应当区别哪些传统在新的时代和条件下应当保存,哪些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因素。甚至 现代化也不能看作主要是由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兴起而导致的社会运动,因为在彼 得大帝时期俄国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现代化了。现代化的定义应当包括技术、经济、社会 、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中所能包括的其他方面,事实上人们在欢呼科学技术带 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现代化过程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无论在西方或 非西方,都有专注于现代化的负面影响的“反现代化”思潮,他们指出,理智化、效率 化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现代民族国家官僚制度的建立和国家主义的隐患,以及科技与人 性的矛盾等等,成为近二百年来文学艺术和哲学关注的重点,也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哲学 研究所关注的课题。
  教育普及是现代化的关键。工业化、科技发展和民主政治都离不开现代化所需要的人 ,如果忽视人的教育水准、心理特征能否跟得上时代步伐的问题,即使从发达国家引进 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民主制度,甚至教育课程,也无法在发展中国家结出硕果。“如 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能够赋予先进制度的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掌握和 运用先进制度的人本身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还没有经历一场向现代化的转变,那 末失败和畸形的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2](P2)参与性、独立性和向一切经验开放, 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而这一切取决于教育本身的现代化,基础 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如法国大革命后1791年的《宪法》宣告:“普遍地废除侵犯自由 和平等权利的制度,再也不存在贵族、爵位,再也不存在世袭的差别,等级的差别,再 也不存在封建制度”,“社会差别只能视其对公共利益是否有益来证明其正确”,但法 国并没有在《宪法》公布以后就成为现代国家,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形成相应的观念; 必须在大多数国民都对封建制度引起怀疑并提出挑战,亦即形成一定的社会基础的情况 下,才能促使社会转化和新制度的建立。而这只有教育才能办到。只有教育才能使民众 理解现代化的必要,掌握现代化所需的技能,才能使民众成为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在现 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人类因城市化、人口流动和大众传播的复杂性而有种种的反应并 付出一定的代价,必须具有一定的精神或心态才能适应,如乐于接受新事物、关注地区 和国家的公共事务、能理解不同的信息和观点并作出相应的判断,有能力从一个部门转 到另一个部门工作、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生活并很好地适应,缺乏这些就会使人 产生困惑甚至迷失人生方向。尤其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组织和跨国体系对经济、政治 和文化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使现代化的进程处于更为激烈和复杂的背景之中,教育现 代化的程度更是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教育现代化是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和体制的变化,表现为教育规模 的扩大、教育思想和价值观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等等,集中表现为教育的普及 和民主化。
  教育普及不仅造就了现代化所需的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而且造就了现代化所必须 的社会基础。西方从16世纪开始大规模的扫除文盲和国民教育运动,至18世纪制定义务 教育法令,有效地提高了民众的素质。如1770年的英格兰农村中男性青年中能读写的人 数比例已经超过51%,苏格兰合理、实用的教育制度更是为维多利亚时代造就了大量的 技术和管理人员。[3](P330注13)19世纪末,西方新教国家的文盲率仅在5%~8%,而德 国更是只有6‰,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或质量方面都居于欧洲前列。美国从1890年开始 大规模地发展中等教育,1920年14~17岁青少年在公立中学就读的人数比例从6.7%上升 到32.3%,居于欧洲之上。尤其是现当代美国和英国的公立中等教育发展很快,与有关 欧洲国家相比,中学适龄人口每千人中比例如下:  
  年份   美国   德国     瑞典   英国
  1980     32    74      42
  1990     68    89      42
  1910     99    99      57
  1920   247    117       61    83
  1930   388    179       65     115
  1946   581    205(1950)  267     283
  1960   571    231     278     673

  
  中等教育的扩大,成为20世纪初美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基础[4](P267),尤其是二战以后 美国在中等教育基本普及的基础上扩大高等教育,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其经 济持续高速发展。
  但是,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发展之间并非对应的关系,这不仅是各国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快慢程度造成的,也是与不同文化对教育社会作用的认识相联系的。
  英、日两国由于文化教育观念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发展。17世纪就开始工业革命的英 国,并没有很快地实现习惯和制度方面的变化,这是因为上层阶级崇尚古典文科学习,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历史、文学、建筑和艺术方面有很深造诣,但并不重视更现代、更实 用的科学课程;大批有聪明才智的贫苦民众子弟被排斥于文法学校和大学门外,因而学 校只是培养了一批“绅士”,而不是有助于现代化的社会民众基础,直到1890年建立奖 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才使英国的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加快发展。日本从公元6世纪起就 向中国学习,建立起以儒教为中心的学术体系和官学系统,与英国都铎王朝同时的德川 幕府为上层阶级开设的武士学校和藩校里,1855年开始除了继续学习中国经典之外,也 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和数学、科学;1869年成立的东京大学,目的就是把儒学伦理与西 方技术相结合,在十年左右时间里成为铸造日本民族精神的熔炉;而私立的庆应大学则 实行更实用的课程,培养了大批促进日本工商业发展的人才。总之,当时的武士阶层中 已经形成勤奋学习和模仿西方技术的新精神。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对民众教育与国家 富强关系的认识已经非常明确,他们全心全意地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取得经济和军事的优 势,热衷于学习外国经验,政府制定的第一次教育预算就把12%用于派遣留学生,同时 文部省预算中还有16%用于支付语言、医学、科学,甚至哲学和法学外籍教师的工资。1 871年,文部省技术训练局全部工作人员都是英国人,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籍教师 的数目才逐渐减少。相比之下,英国议会虽然也曾邀请新教教育家夸美纽斯访问过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科学家们也曾聚集于牛津大学制定过普及初等教育和创办第三所大 学的决议,但始终缺少日本政治家那样的学习外国的决心和热情,如文官制的推行就遭 到长达15年的抵制。原因十分简单,因为“这个计划是中国式的”,他们认为自己是优 等民族,不屑于向其他的民族学习,导致的只能是落后。至1900年,英国的高等教育已 经落后于法国、美国和德国,化学家、工程师也远远少于它的主要经济对手;而日本的 武士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们的古典教育制度,短时期内成为亚洲强国。这一切都说明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同时,教育现代化也必须建立在社会现代化,尤其是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基础上。教育 规模、受教育对象的扩大是近代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进入20世纪以来,一些先行的 国家已经陆续普及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同时也由“使 所有的人都受到平等教育”的阶段进入了“根据能力和努力接受相应教育”的时代,进 入了普及教育与英才教育相结合的时代。如英国、法国在二战前后确立了“分流教育” 政策,并逐渐影响到美国的教育;尤其是国际范围内竞争的加剧,使停留在“平等”基 础上的教育观念向“公平”教育观念发展,在世界上形成“资优儿童是人类共同财产, 他们有权接受适合于他们的教育”的观念;同时,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不应受政治或经 济条件限制,也已经写入了国际公约,可以说,英才教育和分流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国家 教育的重要方面。然而当代的日本,与一些教育先行国家一样已经实现了初等教育和中 等教育的普及,他们的适龄人口中,高中普及率已经达到98%,大专以上适龄人口受教 育比例为60%以上,但是并没有实行分流教育,甚至认为提出这样的建议本身是不应当 的,这就导致了日本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始终处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下,使一些资优 儿童和能力强的学生处于“消极等待”的状态,浪费了他们的人力资源;而一些迟钝的 学生又不适应划一的教材教法,在激烈的“学历社会”竞争中厌倦和逃避,有近三分之 一的学生晚上不能入眠。这种矛盾的现象,只有用日本文化本身才能解释。在日本文化 中,有一个的重要观念“和”,它有赞同文化多样化的一面,也有缺乏竞争和批判的因 素,他们的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使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 实施成为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日本虽然早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也曾在近代作出过学习 西方的决策,但是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大踏步地前进,根本的原因是过分的群体观念 和认资排辈观念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总之,文化、教育与现代化之间是多向交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 展进程中,传统教育观念、教育规模和国家教育政策决定着现代化的速度和水平,也直 接影响到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教育、文化及现代化之间需要探讨以下问题:
  (一)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以符号系统物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经历史演变和选择保留下来的知识系统和价值观 念,它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构成社会成员的习俗、知识、道德、法 律、信仰、艺术等。任何教育都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任何教育又都是在 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中发展的。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他种文化的态度也不同。一种态度是将与自己不同的文 化一概斥之为异端,称之为不开化民族,希望用自己的文化去改造他种文化,甚至征服 、消灭他种文化;第二种态度较为宽容,用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承认任何文化都有其合理 性和存在价值;第三种则是尊重并理解他种文化,将其精华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在民 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并存、影响和渗透不可避免,无论个体还 是社会都会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比较,有选择地吸收和扬弃。作为一个国家的教 育政策,决定采用哪种外来文化,采纳的程度和原则如何,是受引进者的权力意志、与 传统文化相关的有效成分,以及大众对革新和保持传统文化的普遍态度制约的。国家可 以通过入学要求、教学用语、教学内容及设计要求、学生的出路来控制文化发展的趋向 ,而父母和学校也可以或者促进对其文化的宽容态度,或者培养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 优越的信仰来左右个人文化态度。
  多元文化政策指的是一个国家因多种文化的存在而采取的文教政策,它一般有以下几 种方法:(1)平行顺应。保留各种文化的原先特征,使之平行发展;采用两种以上教学 用语,每种语言或民族都不应凌驾于另一种语言或民族之上;(2)消除。在竞争过程中 使一种文化有效地消除另一种文化的做法,如通过战争、兼并,甚至种族灭绝的做法, 或要求较弱民族采取统治集团推崇的文化;(3)控制。当两种文化在发展上处于不平衡 和不协调的状况时,控制一种文化的发展使其处于不利状况,从而达到使之逐步消失的 境地。通常人们倾向于平行持续的看法,然而一个已经取得相对协调发展的多元文化总 是实质上朝着某种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发展,这种文化变得如此完善,以至于可以在文化 竞争中消除较弱的竞争者;而文化的对抗也并非完全有效,更普遍的是新文化吸取了某 些文化的特质,而另一些则不被社会成员所采纳,或者被作为多元文化的一种选择或生 活方式而被保留下来。如古希腊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罗马教育却吸取了希腊文化的一 切成果,他们采用双语政策,主张先学希腊语,吸收希腊学问,然后再学拉丁语,因为 必须发展统一的罗马文化。这一思想在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明确地表露出来,他 多次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对文化的伟大贡献,但同时又批判当时社 会追求奢华,强调重振罗马的朴实、勇敢作风,反映了当时的文教政策。再如罗马帝国 的后期,希腊人关于宇宙有序的观念与犹太基督教的一神论相联系而被保留下来,罗马 人的理性法律体系与日耳曼习惯法相结合而成为西方文化的基础,这些都与后来十字军 发现古代文化并发展起自然神论,乃至科学、民主的近代文化有联系。当然其中缺少不 了教育世俗化和普及化的作用。尤其在现代世界,文教政策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例如在新加坡,华人占72%,马来人占15%,印度人占7%,为协调国际关系,为民族共 存,同心建设国家,采取母语和英语的双语政策,结果形成以英语带来的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