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上课专心听讲

  2009-05-01 13:04:11  
再谈上课专心听讲以新课标反思上课认真听讲 从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上课认真听讲这句话无疑是老师们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的口头语,是老师上好一节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甚至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品行的标准。多少年来,人们对此熟视无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是无可挑剔的。然而,当我们用新课程标准理论重新审视这句话时,也许真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再谈上课专心听讲

以新课标反思上课认真听讲  
 从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上课认真听讲这句话无疑是老师们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的口头语,是老师上好一节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甚至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品行的标准。多少年来,人们对此熟视无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是无可挑剔的。然而,当我们用新课程标准理论重新审视这句话时,也许真应该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我们确实应该对其实质做深刻的分析了。
美国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张用一个更大的社会概念“倾听”来代替简单的“听课”一词。会长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语文教师首先教给学生的学习技巧应该是课堂倾听”,即“如何听课”。
我们平常所说的听课是指简单的用耳朵听。听课时,学生如果不融入兴趣、思维、感情等主动性因素,即使认真到一字不落的程度,也只是被动听课,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还会出现“左耳听右耳冒,老师说啥不知道”的现象。这种单向的让学生认真听讲的信息交流,片面地对学生的要求,其实是一种苛求,而这种苛求的背后则体现着教学的专制。传统的教学,我们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流行“请君入瓮”式的“教案剧”,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授人以鱼”,按照程序,按照教案,滔滔不决地讲解,津津有味地分析,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用统一的尺度抹杀创新的火花。在一些教师的心中,规规矩矩,绝对服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爱问好动的学生则会受到斥责,只有有错的学生绝无出错的老师,不准学生和教师争论辩白。这样的结果是以我们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的付出,培养了一批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本本文化尖子和许多以失败者心态走向社会的人。“上课认真听讲”本无可厚非,但能听并不等于会听,会学。课堂上除了有少之又少的几分钟时间分配于你向大家“起立展示”,其余的时间里你都处于参与倾听活动的范畴。《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它还包含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能力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强调和培养的目标。教师授课时,不能满足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认真状”,要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进行大胆创意,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处于积极的倾听状态,以提高授课和听课效率。传统意义上的上课认真听讲实则就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
   “上课认真听讲”就新课程标准理念而言,其实质仍应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表现。 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所以对同一堂课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自然有别。老师必须摒弃陈旧古板的教学模式,克服千篇一律的填鸭式课堂说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建立互动的课堂,不仅观其学习的表象,更要深探其能动的内在。
    在新的课改实践中,我们还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 ① 教师讲的课成为学生的“耳旁风”,请学生朗读或答题,学生张口结舌不知所指。 ② 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呼唤“我来!”“我会!”。教师请一学生发言,该生洋洋自得,其余学生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未有发言机会而连声惋惜、抱怨,或迫不及待地轻声与同学交流。该生发言结束,其余学生要求发言的高潮再起。如此循环之中,学生心态浮躁,听讲浮躁,表面的灿烂下面是内在的苍白——轻学习交流,重表现自我。 ③ 学生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不能归纳综述。有的学生还一再举手要求发言,回答结果却是简单重复某个学生的回答,或是一些明显的错误。……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虽多,但有一点令人深思:孩子们上课“听”了吗?倾听老师、同学乃至自己的心声了吗?孩子们在学习中又“爱听”、“会听”吗?《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且,在第一、二学段目标中就已提出了“倾听”“把握主要内容”“简要转述”“商讨”等要求。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已能乐于倾听,善于倾听,何来上述课堂教学中令人尴尬的现象? 
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中,“听”是首要的,也是用得最为频繁的语文能力。有资料显示,“听”占人的语言活动的45%左右,几乎与“说”“读”“写”的活动总量相待。看来,教师在忙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有必要让孩子“乐听”“善听”,学会倾听。 
    首先我们应唤起学生对声音的注意,集中注意力有意倾听,才能准确、有效地接受“听”的各种信息。 长有两只耳朵,就时时刻刻都在听吗?不,既然有“熟视无睹”之说,就难免会“熟闻无听”。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又据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人在集中注意力时,大脑皮层上就会产生“兴奋中心”,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最优势的兴奋中心”。细心的倾听者,能从中听到财富。
  其次应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丰富的声音资源中,在色彩纷呈的自然之声中感悟、辨析、理解、记忆、想象……从而陶冶孩子性情,学会倾听。 
再者现代社会,信息高速传递,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报告会、演讲会、辨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经典音乐……社会之声多姿多彩。我们完全可以开展以“倾听社会”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把社会之声变成学生的一部分教材,在倾听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记忆、理解、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科学素养、品质人格等全面素质,从中感悟人生,充实人生。 
当然尤为重要的便是倾听课堂,学会学习。著名音乐指挥家卡拉扬曾多次指挥庞大的乐队,演奏了令千万听众如痴如醉的优美乐曲。据说卡拉扬能在几百人的合奏中,听出一根小提琴弦发出的不和谐音符。卡拉扬真是“善听”!如果说学生学习的一篇篇教材是一段段旋律,那他在课堂上的一次次学习实践就该是一个个音符。教师要把握好这一个个音符,引导学生倾听课堂——倾听老师、同学乃至辅助教具之声,在“听”中理解,“听”中想象,“听”中评析,提高“善听”的能力,“听”出卡拉扬的“耳朵”来。 
 著名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提升情趣,感悟人生,学会学习!


下一篇:随机性评价
上一篇:评语初探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