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 牛清霞
[内容]
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心愿。然而,大多数教师面对的现实却并非如此。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北京市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而不感兴趣的程度由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递减,见下表:
调查 与别的学 对语文感 对语文不
科相比 兴趣的 感兴趣的单位 人数 最喜欢 % 人数 % 人数 %
语文的东城区 438 79 18% 195 44% 243 56%朝阳区 504 59 12% 182 36% 322 64%平谷县 306 70 23% 169 55% 137 45%房山县 379 109 29% 241 64% 138 36%全市合计 1627 317 19% 787 48% 840 52%
结果显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的人中有52%的人认为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
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实质上就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激发出学习兴趣,结果如古人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显然,教学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众所周知,兴趣是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整个学习过程概括为“注意、等待、探究、行动”并指出:“都是和兴趣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为了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着重指出:“教学的艺术,最初应把一个主题分析为若干组成部分,教师在那个时候在心理上却不要不知道整个锁链中间联结的地方。”(转引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也曾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