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容忽视的“参考答案”现象

  2009-05-01 13:10:25  
一种不容忽视的“参考答案”现象[作者] 方希孝[内容]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点思考 语文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主科,它既有自身的丰富内涵,又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在目前教育界上下一致强调中小学教育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候,笔者试就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参考答案”现象,结合教材与教学实践,提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一种不容忽视的“参考答案”现象

[作者]  方希孝

[内容]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点思考

    语文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主科,它既有自身的丰富内涵,又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在目前教育界上下一致强调中小学教育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候,笔者试就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参考答案”现象,结合教材与教学实践,提出一点现实思考。

            一

    近年的语文教育,普遍地存在着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学生,手头都备有一本《语文课后思考题和练习的参考答案》(下简称《参考答案》)的小册子。这些《参考答案》大多是从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书中摘录出来。提供参考答案原是教材编者为教师备课时参考所用的,被一些懂得牟利的“聪明人”与书商勾结,抽出来缩印为小册子卖给学生。这种“参考答案”差不多从小学至高中,每个年级都有“专册”。这种“参考答案”,学生可以在晚上做思考练习题时拿来抄,上课与课本一起摆在桌上,视其为帮助学习的“宝贝”。

    这种现象不容忽视,学生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上课可以“放松”听,不必动脑筋,对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极为有害。多数教师曾试图加以制止,一是向学生讲明道理,指出其害;二是强行规定,不准买,不能用。但是,收效甚微,屡禁不止,有些学生慨叹说:我们不是不懂用它的害处,但又不得不用。逐渐地,大家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种《参考答案》便堂而皇之地成为学生的“必备”学习工具。

    中学生是已经接受了六年小学的以形象思维为主教育,要逐渐过渡到向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大脑思维能力非常活跃,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由于知识的积累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不满足于别人对事物现象的描绘和解释,不轻信别人而要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因此,中学的语文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师应十分珍视中学生思维的这种特征,随时加以引导和启发。中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也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能启发学生对一个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正象沈杰所说:“语文不同于数理,数理教学犹如‘山洞探底’,走一阵,明一段,一个个章节,一次次训练,首尾相连,一步步靠近这个知识的王国。语文教学则不同,它犹如‘登塔攀高’,登上哪一层,都有一圈完整的景观,每一册教材,每一篇课文,不过是处在不同的层面。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攀登,使他们每上一个层面,都能从似乎雷同的所见中领略天地的更加广阔,意境的更加深远。”[①]这段形象的比喻描述,不仅道出了语文与数理的不同之处,还点出了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是起一种引导作用,至于“景色”的领略由学生自己体会。很明显,就是要努力去启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可是,由近年出现的上述那种“参考答案”现象,无疑是扼杀学生的自动学习兴趣,尤其是扼杀学生思维独立的一种极为有害的现象。

            二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主要是教育系统内部指导思想,尤其是教材编辑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

    杜绝这种现象,并不只是简单地由有关部门禁止书商印行出售;或去斥责学生这种不良行为所能解决的。笔者认为,《参考答案》禁而不止,总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它与教材习题的设置有直接关系,它有用,反过来就可反映出我们现有教材的一些问题;学生用它,无非也是要得到高分,反过来已暴露了我们现行考试体制的某些弊端。况且,在市场经济之下,可牟利的事总是有人会千方百计去钻空子。既然有现成的“参考答案”,教师可以参考,而且按此答案要求学生,那为什么学生就不能参考?又没有明确的法规规定学生不能参考。话说回来,如果“参考答案”没有权威性,不能作为应付作业,应付考试,甚至应付高考的有用材料,学生也就不会趋之若鹜了。因此,深究其因,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也不能一味地指责书商的牟利意识。作为教育有关部门,应从自身上加以反思。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初中语文教材,就这一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学生做练习抄《参考答案》,是由课业负担繁重逼出来的,因为他们要“节省时间”。

    我们应该肯定,现有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材,较之过去所用的全国统编人教版教材,无论从内容、形式上都有很大的改进,所选的课文,也较接近中学生的实际,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都有所加强,尤其是在篇目的数量上,做了大幅度的删减。原人教版教材整个初中段课文的总量是240课(每册40课)还有附录的历代诗词96首(每册16首),新教材比之减少了78篇(占32.5%)及96首古代诗词。[②]这样删减,具体体现了国家教委一再强调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精神。可是,就新教材来看,课文的数量是大大减少了,但课后的习题却大大增多了。每册书,新教材比旧教材平均减少了13篇,但每册总的页数却相差不多。作为教材的习题,适量地设置一些,要求学生做适当的课后练习,引发学生的思维,这是很必要的。但现在新版教材的习题,不仅总体上数量过多,而且不顾学生的实际,一刀切,不论课文长短、内容深浅,课后都附有三大类型的习题: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每大类又再分大题小题若干,例如新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选了毛主席当年写的一篇500余字的新闻稿,课后就设置了大小习题17条,原文只占约一版,而习题却占了四版。

    我们应该替学生想想,他们每天要学好几门功课,每晚要做三门课以上的作业,单是对付语文这一科,以这一课为例,17道题,每题从思考到动笔完成,平均以4分钟计,要用上一个多小时,如果要相对独立思考,恐怕两三个小时都需要。还有其它学科的作业,因此,学生为了应付明天老师的检查,就得节省时间,抄现成《答案》是一种最有效而简便的办法。

    第二,课后的习题设置,都是专家想出来的,学生不一定都能理解回答。深的,答不来;浅的,无兴趣。为了应付作业,抄答案最省事。

    其实,习题过多,这本身就忽视了语文学科整体性的特点。好的范文,总是内容与形式统一,课文中的有关知识和能力,本来就是文章的有机构成因素。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必须遵循这一法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体;同时也多次鼓励学生读书要懂得设疑,自己解疑再设疑,一句话,就是要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但课后习题,有的主次轻重不论,“随意性地以种种练习与训练为名推向学生,结果不仅学生增加了负担,而且实际上使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失去了平衡。即使某些单一的练习和训练颇有成效,但对整体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却并无真正的意义,甚至反而是一种干扰和牵制。”[③]

    其次,编者煞费苦心,什么问题都事先替学生想出来了,那他们读书还有什么疑问可提呢?编者为读者想出这么多问题,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呢?有些问题,说句实在话,教师若不看教参答案,也很难回答,更何况是一个每天要学好几门功课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要完整回答,谈何容易。题目偏难,为了应付,抄现成答案,便最为“保险”。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