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提问

  2009-05-01 13:09:14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提问[作者] 黑龙江农垦师范学校 马文英[内容]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提问

[作者]  黑龙江农垦师范学校 马文英

[内容]

 

  课堂提问分两方面:一是教师提出问题。一是学生提出问题。这两方面,其实是两个层次,教师提问,是为了促使学生思考;而学生发问,则是思考了的结果。课堂设疑提问要有目的性、艺术性。

一、问点要准“准”一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与中等以上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所提问题能让学生“跳一跳”,确实能摘到“果子”。三是要抓住课文知识的逻辑关系,所提的问题应丝丝入扣,不蔓不枝。忌空、大、难。教师所提的问题如果不适合学生的实际,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学生也就不愿费那种“劳而无功”的气力,去做那种烦琐的探求。笔者曾听过有的教师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教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教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学生这种情绪之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较好的教学气氛。

二、问要有值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的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图花架。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加思索,不费力气就回答的问题。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的热闹,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这就要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教师要善于在“无疑之处见有疑”,在教学中适时“抖”出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有疑”为“无疑”。一句话,设疑提问有要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一篇文章的实质。根据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体会,语文课设疑应从以下几个地方入手:(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处。(2)课文的重点,难点处。(3)文章画龙点晴处。(4)“铺路架桥”处。(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处等。例如,介绍鲁迅时设疑:“为什么鲁迅学医又弃医?”鉴于这个问题在鲁迅一生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中学生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也不乏重要的启示。因此这个问题问得有价值。

三、发问要活“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了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在这个班级与那个班级的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提问是否具有艺术性,其效果显然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他要检查学生是否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一句,不是按通常“什么叫孀妻?什么叫遗男?”那样直问,而进行“曲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他爸爸舍得让他去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们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寡妇,他是遗男——孤儿呀!”由于问题拐了个弯,学生多动一下脑筋才能解答,因而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问要适时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停顿”,让学生有进行积极思维的时间,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否则只能“引而不发”。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就是教师的设疑提问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抓住学生处于“愤悱”之时的有利时机,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释”疑,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答问时机的把握,是整个答问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决定着作用和结果,也体现了艺术的程度。《礼记·学记》中说:“善待问者如撞种,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里用撞钟比喻学生的发问,鸣声当作教师的答问。撞钟之声有强弱,表示答问程度有分寸。教师不肯把结论轻易地告诉学生,必待学生反复思考,将要触及问题的实质,发问有一定水平时(从容:喻学生有所进而复问),才予以指引,使问题得到揭晓而“尽其声”。可见,答问的时机其实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和过程,是对最佳答问效果的超前认识。学生已是“山穷水颈,我们一步步地加以诱引点拨,使之“柳暗花明”,“茅塞顿开”,有登岸成功的愉悦和仙人指路的感激,这样的答问效果及答问效应定将非同一般。

五、反答为问顾名思义,对学生的提问,教师本该正面回答,但却不答,反而为问。反答为问,不变换“主体”,“被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论集》)只不过这里的“讲说”变成了反问,故教师仍为“主导”。

有些问题,教师作答固然容易,但倘若把学生思维再推进一步,学生便有可能自行解决,让学生能在开动脑筋的过程中明白最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做肯定要比接受老师灌给的一个答案更有价值。它能让学生自信自己的能力,也会自觉地养成“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习惯。例如钱梦龙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生:为什么把杨二嫂叫做豆腐西施?师:是啊,为什么呢?生:西施是个有名的美人,杨二嫂长得漂亮。师:还有个同学在提问题的小纸条上说是因为杨二嫂的豆腐做得好,做得又白又嫩。是豆腐好还是她有点漂亮?生:是有点漂亮!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是打扮出来的漂亮!生:因为杨二嫂的关系,豆腐店的生意就特别好。师:大家去看杨二嫂,豆腐生意就好起来了,是吗?这样写带有点什么意味啊?生:讽刺。这个答问过程,钱老师只用了四个“反问”,把鲁迅先生通过对杨二嫂外貌绰号描写表明的对她的态度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了。如果直问直答,那便少了铺垫过渡;如果教师补充铺垫,那么,教师会有可能碰上对类似“做作”、“卖弄”等概念解释的麻烦。纵然不作这样的解释,教师也不会像这里一样顺应学生的思路合乎学生的理解水平而解决问题,自然顺畅,行云流水。因此,反问为答,实为套学生口径,顺学生思路,进而导向正确理解过程的一种简捷方法,也是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

六、非答却答看似答非所问,其实句句都是铺垫。不答只是暂时的,是把得出一个复杂答案的过程肢解开来,作知识的补充、利用和思维的正向定势。这种回答,提问一般有些难度,或者学生在有了一个直接的答案后还是不能理解,因而有必要荡开一“笔”,慢慢回答。还是钱梦龙老师《故乡》中的例子——生: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师:烛台是什么?生:插蜡烛用的东西。师:对!那么香炉呢?生:插香用的东西。师:都用来干什么?生:求神拜佛。钱老师把眼光盯在香炉和烛台的实际用途上,看似未作回答,却让学生明白到了“求神拜佛”的程度上。

当然这还不是正确答案,未及本质,但毕竟扶人“上路”了。然后,再说到“崇拜偶象”,说到相信迷信,说到泥塑木雕,说到宿命论,说到银项圈,说到取名闰土。这些问和答,似乎都跟原始问题对不上号,但扯得上边,因为,如上说到的东西,它们的内质是跟“香炉烛台”一样的,它们是同一种东西支配的结果——“精神麻木”,至此“放平”。其实,在这里的由“扶”而“放”的过程中,教师做到了“引而不发”、“导而弗牵”(《礼记》),给了学生“易晓的暗示与浅明的指导”(《论集》)。这样的答问,通俗自然,丰厚深刻。总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可否自始即不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兴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上的快乐。“闭门推出窗前月”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失败,“投石冲破水中天”才是我们孜孜追求的佳境。


下一篇:浅谈组词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