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色调鲜明的语文教材
[作者] 陈天权/康泳
[内容]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教读本)评价
1993年秋季开始,全国初中起始年级正式使用义务教育教材,这表明我国实施义务教育又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这套初中语文教材吸收了原教材的合理成分,并参照国内外编选语文教材的经验,有所创新,是一套色调鲜明的新教材。由于它是在原教材基础上产生的,为说明它的特点,有必要将其与原教材作一些比较分析。
一
语文教材主要有综合型与分科型两类。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材都是综合型的,即将知识体系、训练序列和课文三部分编入一套教材里,又有按文体分类、年代顺序和训练要求三种不同的编排方法。近代语文教材又基本上按文体分类或训练要求组成单元的方法编选课文。50年代中期,我国学习苏联经验,编选了一套《汉语》和《文学》的分科型教材。所谓分科型教材,是根据语文知识和训练体系将语文教材分编为几种。实行分科教学,知识系统、完备,各成体系,便于教学,也有明显的优点。
1978年以前,我国中学语文教材都是全国统一的。这种做法不能适应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和要求的不相同,也不利于教改实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开展各种教材和教学的研究与实验,一些学校和教育研究机关编选了一些实验教材,有综合型的,也有分科型的;分科型教材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和“汉语知识”三种。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吸收了各种实验教材的优点,也分综合型和分科型两种,即“初(高)级中学语文课本”高、初中各6册和“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阅读》和《作文·汉语》各6册。
综合型初中语文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以读写训练的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体例分单元编排。读写训练主要通过课文(每册30课)体现,是教材的主线;语文知识贯穿其中,编写成短文,是教材的副线。
分科型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配套使用。
《阅读》课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作文·汉语》课本的“说写训练”配合。课文篇数多(每册平均40课),分讲读和自读,文言文与白话文混合编排,练习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
《作文·汉语》课本包括“说写训练”和“汉语知识”两个系统。“说写训练”包括“作文训练”和“说话训练”:每次“作文训练”由作文知识、例文、作文范围和作文指导四部分组成,每学期6次;“说话训练”即口头作文,要求进行成篇的讲话练习,每学期围绕一个中心训练2—3次。“汉语知识”编为44篇短文,包括“语汇”“语法”“修辞”。语法知识按新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编写。
这两套语文教材吸收了建国以来语文教材编选的经验,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都不能适应义务教育的需要,有明显的不足:
1.为适应升学教育的需要,原教材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知识更新慢,反映经济建设实际的内容薄弱。但义务教育要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上级学校培养后备生,因此,教学内容要扩大,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2.为适应封闭性教学的需要,原教材课文教师要篇篇讲,作业学生要题题做,因此课文和练习都受到一定“量”的限制,影响学生开拓视野和开发智力,也适应不了义务教育建立开放式教学体系的要求。
3.由于对语文教学整体结构认识不够,教学内容没有超出智育和德育的范围,教学方法停留在传统的“读写讲练”上,因此,原教材没有为开发智力、审美教育提供充分的条件,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4.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着重培养书面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但是,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口语的运用在现代生活和工作中更为广泛、重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几经修改,虽已明确提出语文训练包括口语即听说能力的训练,原教材也相应增加了一些口语训练的内容,但没有形成完整的训练序列。
二
义务教育初中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