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五年高考语文失误评析
[作者] 张雪来 北京
[内容]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两“纲”(《语文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的总体要求,体现了两个“有利”(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中学教学)的原则,与近几年新老高考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稳定、平实又适度创新,试题更臻成熟、规范。
试卷的长度(约5300字符)、难度(设计为0.55左右)以及题型等都与去年大致相当:试题继续突出能力的考查;取材仍以课外为主,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体现了试题的稳定。
平实,一是指取材平易、朴实。语知语用部分,选用多为生活中常见、易误的语言材料;文言文内容涉及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关联紧密,语言“浅易”(因无注释,增加了难度)与课本选文难易相当。现代文,科技说明文内容集中,事理也不复杂,另一则序文所及语文性质与教学的根本原则,为师生熟知。二是指试题命意清楚、准确,情境设置充分、合理,设问要求得当、严谨,不偏不怪,测试目标明确。
试题稳中有变,适度创新。在传统题型中增设新的测试功能,如第1题,除了常规的音、形外,还涉及了我国古代文化常识;书法(拓片)、官位(禅让)、佛孝(皈依)等;在主观试题中增加了测试的角度与层面,与前两年比较,更强调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如第25、26、27题;增加了文中语句与文外语句的理解与相关性判断的测试,如第28题;引入了把图表资料转换为说明性文字的测试,如第31题。试题涉及了语言信息的筛选、分析、概括、阐释,句式的变换和选择,句间关系的确定和表述,语言的转换,语句的衔接等,设题新颖,层面丰富。
试题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如第13题,两个“勤”字、两个“徇”字意思的判定。“忠勤”的“勤”是形容词性,“自勤”的“勤”是动词性(使动用法);前者“勤”在“为官清恪,未尝问私”——勤的是“国政”,后者“勤”在“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勤的是“家务”。无论用法还是意义,二者的区别都很明显。“徇”从上下文看,两处意义也应不同。
此外,今年试卷的长度虽与近几年相当,但由于含量增大,要求提高,增加了考生思考时间和书写量(比去年多110字符),许多考生觉得用时较紧。从卷面看,阅读和作文互相挤占时间,各有所“伤”的情况也占了一定比例。
从基础知识方面看,考生的视野不够开阔,知识不扎实仍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第1题涉及的文化常识,许多考生缺乏起码的相关知识,或是曾读过,对生字只是“猜读”,甚至误读成习,没有及时确定、纠正,平时不“养兵”,战时慌手脚。再如第4题中的“半斤八两”、“首当其冲”、“想入非非”等等,虽都常见,却很少根究,或以误为正,或以偏(现今习用义)概全(本文、引申义),结果应该得分的题,却不得分。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狙击”、“歼灭”、“化装”、“戮力同心”等是一年来频繁见诸报章、杂志的词语(体现了取材要关联社会热点),读音不准,解释不明,是对“只读书备考,不管国家大事”的有力批评,余如标点,句子的正误辨析,病句修改等失误率也较高。这些题目浅易,难度不大,得分率低,值得深思。
从阅读方面看,考生的信息处理(或叫“语言操作”)能力亟待提高。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主观试题中。
语言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是指:一能正确理解重要语言信息的意义和作用;二要依题意辨别、筛选相关信息,特别是提炼隐含信息;三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能够概括、阐发、解释:四是根据要求作定向表述。与历年试题相比,今年更侧重于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能力的测试,提出了较高要求。如第26题,题干上的“通观”、“概括”、“参照”即是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第二段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筛选出“错误认识”,并对此加以条理、概括,最后比照“第三段表述”形式,把正面述理的肯定句改变为否定句,句子之间还必须包含因果关系。这一要求严格、明确,但相当多的考生第一、二步就已失误,自然无法进行下一步处理;即使前三项都操作正确,未按题目要求表述的,也大有人在。从北京考区600份试卷抽样看,本题得分率仅为26.46%,说明多数考生对这一高要求尚不适应。具有同一特点的第25题得分率为37.28%,也说明同一问题。
阅读测试中反映出的考生理性活动能力较低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第31题是个创意新颖的题目,要求将图表资料转换成说明性文字。这种转换,一如过去文体、语体、表达形式的转换一样,只是要求考生有更高的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与其它基础学科(尤其是理科)在共同开发学生智力上的“交汇点”,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种测试正是适应了学科间互相渗透的特点。如本题表中给定的“1987年比1980年”、“1994年比1987年”两个年份段,实际上要求考生就男女就业增长率作“等时段”的比较,因此,得用“前七年”与“后七年”来界定、表述,否则字数会超出要求,但多数考生未发现上述信息的含义;再如,命题中“妇女就业增长率越来越高于男性”的引导语,包含了男女两性就业增长率相比较以及渐次(“越来越”)增长的两个给定信息,许多考生未能提炼出这些隐含指令,只续写出了妇女就业增长率(未比较)或一个年段男女两率的比较(没有“渐次”意),这些较大的失误,都是由于缺乏严谨、有序的理性思考造成的。显然,大一统的“语感”在这里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至于脱离数学背景知识(使用自己不甚了了的“百分点”语法),生编硬造(在基数不同的情况下,男女两率相减),全然不考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