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构想

  2009-05-01 13:06:13  
《颐和园》教学构想[作者] 叶荫棠 安徽铜陵市教委教研室[内容] “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颐和园》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按参观顺序,叙述了游览颐和园的经过,描绘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感情。我们要通过讲读,让学生感知公园的美丽,把握观察的顺序,体会文章的韵味,临摹课文的章法。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颐和园》教学构想

[作者]  叶荫棠 安徽铜陵市教委教研室

[内容]

   “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颐和园》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按参观顺序,叙述了游览颐和园的经过,描绘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感情。我们要通过讲读,让学生感知公园的美丽,把握观察的顺序,体会文章的韵味,临摹课文的章法。

            一、看图学文,感知美丽

    这篇课文包括三幅彩图。在教学时,我们要把插图也当作教材,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彩图,从彩图导入课文,再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让学生感知颐和园的美丽。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尝试。

    一是用图导入课文。第一幅是长廊的景色,第二幅是万寿山景色,第三幅是昆明湖景色。在教学时,我们应先指导学生观看这三幅图。使学生对颐和园的主要景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再指导学生观察长廊、佛香阁、排云殿、石桥的景色,使学生对颐和园美丽景色产生一点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兴趣,为讲读课文做好铺垫。

    二是图文结合,讲读课文。彩图和课文分别用画面和文字表现了颐和园的美丽。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用彩图导入课文,还要用学文来加深对彩图的理解。比如,我们在讲读第3段时, 可以这样问学生:这段课文写了哪两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你能在图上指出哪是佛香阁,哪是排云殿?再让学生把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三是看图复述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顺序,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的了解,我们不妨指导学生看图复述课文。可以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基础上,一边看插图,一边复述课文。学生能把三幅彩图的意思连在一起说出来了,对课文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四是看图想象。第三幅彩图,画的是冬天昆明湖的景色,石桥、石狮、宫殿上面都盖着厚厚的白雪;湖面上结着冰。在这里,我们不妨让学生想象一下,到了春天、夏天,昆明湖的景色又会怎样呢?我们要启发学生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二、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这样去尝试。

    一是理清观察的顺序。我们在教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用笔画出景物的名称,再让学生写出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大门——长廊——万寿山——十七孔桥——小岛),通过这样练习,使学生知道,作者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这篇课文的。

    二是注意观察点的转移。课文第3段写:“抬头一看,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里要给学生指出,这是作者从下往上观察的。而课文第4 段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在这里,我们不妨问学生:此时,作者的观察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变化?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观察点是从上往下,再往远处眺望的。

    三是了解课文的整体安排。课文第一段是写总的印象,包括两点意思:1、颐和园是个公园,地点在北京;2、颐和园的特点是又大又美。课文第2至第5段,按游览顺序,依次写出了各处的美丽;最后一段课文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

            三、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文章的韵味,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应启发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训练词语,去揣摩,去细细地品味。

    一是通过引读去品味。所谓引读,就是教师引用课文中的话,或用归纳课文的词语,作为朗读的启示语,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重点句段,旨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讲读第三段时,我们可以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引导学生跟着读:“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又比如,在讲到课文第四段时可以这样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眺望”,学生便会分别朗读出课文中描写“近处、正前面、远处”景物的语句。

    二是通过训练词语去品味。《颐和园》这篇课文的词语,用得非常简洁、准确、生动。如课文第一段,14个字一句话,却说明了几个问题。交代了处所在北京,突出了又大又美的特点。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教学生去品味。

    第四段课文: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几个带点儿的词,用得非常有分寸,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训练。我们不妨采用“换字法”,让学生推敲锤炼。可以这样问学生:将“面”与“块”字对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将“滑”字换成“游”字行吗,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点推敲词语的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词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还可以启发他们,要他们自己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其次,《颐和园》这篇课文,用数字说明问题,又是一个特点。比如课文第二段,用“700”多米形容长廊之长;用“273间”,来形容长廊间数之多。在讲读时,应让学生用笔将这些数字勾画下来,并给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