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

  2009-05-01 13:03:59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作者] 戴臻[内容]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

[作者]  戴臻

[内容]

 

    名家名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时,大多被编者作了文字上的改动,有改动是如此之大,足可以称之为“伤筋动骨”。但这些改动是否都有必要,却大有商榷的余地。这里笔者举出一些实例以作初步的探讨。

    编者对原作的改动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个别词句,另一则属段落结构的。

    先说第一类。

    对朱自清的《背影》,编者在文字上作了几处细微的改动。

    例一  原文:我三两回劝他不必去。

          改文: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例二  原文:是没甚么要紧的。

          改文:是没什么要紧的。

    例三  原文:托他们直是白托。

          改文:托他们只是白托。

    例四  原文:心里狠轻松似的。

          改文:心里很轻松似的。

    其中的“例二”和“例四”的改动,即将“甚么”将作“什么”,“狠”改作“很”,是将白话文改得更合乎现代汉语的通用习惯,这对用作教材,以便让学生学到规范的现代汉语,是很有必要的。但“例一”和“例三”的改动则不然。“再三”是概括语,仅表明做某事的频率之高,作者在前文曾写及“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明他在下文书写时,这一词语也在他的视野之内,但他选用“两三回”,一方面延续了陈述的节奏,另一方面,正由于不是套话,才显示出了是实实在在的两至三回,而不是一般的抽象叙述。另一处改动,将“直是”改为“只是”,初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甚至也更通用些,但细细分析一下,原文说的“托他们直是白托”是“简直是白托”的意思,有笑父亲“迂”的意味。或者有人认为,这点区别太细微,实在不值不得在此咬文嚼字,殊不知,朱自清行文的风格就颇得蕴藉之美,看似一字的差别,实已与他的文风大相径庭了。

    又如,对孙犁先生的名篇《荷花淀》,编者在文字上改动颇多,除了个别几处将用法改得更通用、更合乎规范外,大多属不明文意而作的删改。

    在小说开头部分,原文有这样的句子:“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而改文则是:“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这里,原文的两个“不知道”是修辞的反复,通过这种反复,叙述者对白洋淀的无边无际、它的美以及因这种美而在叙述者内心唤起的自豪和得意充分表现了出来。而改者忽略了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加一“也”字,使修辞手法组合成的语句关系降格而为平平常常的语法式的并列结构。

    原文还有这样一句描写:“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苇尖上吹过来。”改文是:“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看起来,改文在“稻秧苇尖上”插一方位词“上”,使风所吹过的方位被描写得更确切了,但“上”是仄声词,插进去后使语句造成了停顿,于是本来岸上的稻田与淀里的苇子连成一片的风景在改文中断裂了,而那吹起来连成一片的风现在也变得断断续续,尽管这样写也未尝不可,但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与小说的原意已是完全两样了。

    再有,小说原文写道:“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改文中的后句是“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饼干是用精致纸盒包装的,所以改文将原文中的“一包”改为“一盒”,似乎更确切了,至少也跟同一句中的前后文对应起来,但问题是,饼干是在水波上滚动,水生在后面拍水追赶,所以最先究竟以何包装并不一目了然,原文用一含混的“一包”而不是确切的“一盒”,倒反而能表现出一段时间的流程,至少从读者的接受角度来分析,可以将这一信息分作三顿,即先是看到“一包”东西。其次是“精致纸盒装着的”,最后才是知道确切的东西:“饼干”。这既是读者获取信息从含混到清晰的一段流程,未尝也不可视作从水生的视角来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改文提前推出的清晰概念将本有流程的艺术化效果破坏了。

    再说第二类。

    魏学伊的《核舟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时,结尾还有一段,几乎被全数删去,文曰:“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①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此段议论,实是前文描写的自然展开,作者两次对高超技艺的赞叹,既赞美微刻艺术在现实世界里展现了鬼斧神工般的技艺,同时也点明了,人的心灵手巧实远远超过了常人的一般见识,我们切不可将我们的想像力限制在日常的生活模式中。这样,这篇文章就不单单是对核舟写实的精细记录,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像世界,并对人的鬼斧神工般的技巧充满了自信和赞美,删去结尾一段,则使文章的内涵变得单薄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被选入教材而改动较大的一篇。编者不仅对个别词句进行了删除,如描写点缀在荷叶间的白花,原文是连用了三个比喻以构成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就把白花美的各个侧面、多种特点都揭示了出来。但编者选入教材后删去“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这就把白花出于清水的清新感抹去了。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原文中写道:“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下面还有这样一段文字: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缓女,荡舟心许,@②首徐回,兼传羽杯,@③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是无福消受了。”编者把这段文字删去,以“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来”来直接“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似乎还算接得巧妙,好像没有留下太多生硬拼接的痕迹。但孰料这一来,将行文的迂缓一变而为促迫,作者本来是在自由的联想中情绪慢慢趋于镇定,并水到渠成地引入一个安宁、悄然的氛围:“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而改文的草草收尾,打乱了原文应有的那种从容不迫的节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文的结构框架。因为原文的思路就是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重点,也就是说从带给郁闷、烦恼的现实社会出发,而试图走入一个超现实的世界,这个超现实的世界大致来说可以分为二个方面:自然和历史。最后不安宁的心情在这超现实的世界里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安慰,最后,还是进入家庭的宁静氛围使得作者烦燥的心稍稍趋于平缓。用一个结构图来表示,就是:

    现  实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