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基础着眼能力
[作者] 谢辉根
[内容]
——评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江西 谢辉根)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和1994年高考语文试题相比,虽然试卷的编排体例上有所变化,但命题的指导思想基本没有变,试题没有在“新颖”上下功夫,而是注重选拔和导向的双重功能,力求在平淡中显本色,稳定中见规范。纵观全卷,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覆盖面宽。
除作文外,1995语文试题31道题中,约有半数的题目是考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了语音、字形、词义、词语选用、成语使用、标点符号、语句衔接、语病修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具有较宽的覆盖面。
今年语文试卷的第1题和第2题考查词语的形、音、义,这是语言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在语言交际中也最容易出现失误,如读错音,写错字,解错义等。这类题年年都考,往年只有一道,今年分作两道,足见对基础的重视。
考基础知识的题目还有第5题的标点符号的使用,第8题对作家、作品的表述,第9题对诗所涉及人物的判断,第10题对人物称谓的解说,第29题对名句的默写等。这些试题重在对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识记,重在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答题就没有问题。
第3题是让考生结合语境选择近义词。这道题看似容易,但因为选项中的词语或同音,或同义,没有一定的基础很难确立答案。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词义,懂得结合语境辨析词义的同异才能选择正确答案。这道题属于语言运用题,能够反映学生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在一定范围内所蕴含的潜在能力。除第3题外,这类题还包括第4题的成语使用,第6题的语句衔接,第7题的病句修改等,它们既重视知识,又强调运用;既着眼于基础,又注重基础上蕴含的能力,这种试题无疑对中学的语文教学将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1995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也是着眼于基础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讲的是郑母教子为官清正的故事,选材注重了思想性,弘扬着民族的传统美德;命题考查涉及了实词词义、句意理解、文意理解等常规内容,紧紧扣住了《考试说明》中“能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要求。
二、加强了语文能力的考查。
语文能力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对语言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等。1995高考语文试题涉及了这些能力的考查。
第11题是一道文学鉴赏题,要求选出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这道题考查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考生须借助已有的经验,通过比较、分析,感受词的主旨和意象才能作出判断。这道题启示我们:感悟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丰富、积累语言材料,这既是理解的基础,也是能力形成的关键。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