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和应试对策

  2009-05-01 13:00:57  
浅谈——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和应试对策[作者] 王志刚[内容]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浅谈——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和应试对策

[作者]  王志刚

[内容]

 

           (王志刚  湖南)

    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将会出现什么样的作文试题,这是广大高中毕业班师生乃至家长共同关心的焦点。笔者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综合分析了近几年的“全国卷”“会考省市卷”和“上海卷”的作文试题,从中归纳出了几条规律和几个特点,对1995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作了一些预测,并探讨了应试对策和方法,整理成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

    1978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一向坚持“依纲据本”的原则,体现了国家教委对高考提出的“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方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改写、扩写等作文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纵观这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以上作文方式几乎都涉及到了。近几年来,紧扣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单元作文训练要求进行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比如1991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其中“近墨者黑”直接出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对于辩论这种形式,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有专章论及,考生也接触过。1992年、1993年“全国卷”的大作文,1992年“三南卷”的续写,都是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一则短文进行合理想象,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有关这一命题的写作知识和训练,就在高中语文(统编)第二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的“联想和想象”一节。又如1994年高考作文题《尝试》,此题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也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练习”第一题出现过。

    由此可见,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没有超纲离本,较好地解决了“两个有利”的矛盾,这对引导中学师生贯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重视并用好课本上的写作材料,扎扎实实并有序地进行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据此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高考作文仍然会遵循“依纲据本”的原则,统编语文课本各册“单元知识和训练”的写作训练内容,仍有可能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其中的写作训练题目,亦有可能成为199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类型题。

            二、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和题型总的演变趋势是“稳中有变”。现归纳出几个特点,分述如次:

    1、从思想内容看,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总是避开了当时的政治热点和社会焦点,而是侧重于要求考生反映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和现实生活,而且多数试题可以从几个角度选材立意。对“全国卷”17次命题,按其思想内容可分为:哲理7次;做人6次;做学问3次;人际关系1次;人同自然的关系1次;治国1次。命题重点十分突出。从涉及的题材范围看,一类是有关青年学生的学习、道德修养、人生看法的内容。比如1984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学生对师生有关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1989年要考生给好友写一封信,帮助好友解除填报考志愿时遇到的困惑和苦恼。1992年高考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涉及了社会公德问题。1994年的《尝试》,实际是要求考生写亲身经历的或他人的一次有益的实践活动。这些命题大都贴近考生的生活,适合大多数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便于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另一类是有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内容,大都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审题立意和阐述分析问题。比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是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987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把握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990年的大作文要考生就玫瑰园里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发表看法,实际是要求考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那个小姑娘以偏概全、主次不分的错误。1993年试题要求考生扩写完“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要求考生通过写对话阐明新旧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新的事物、新老一代、新旧体制之间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类试题都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思想内容或选材范围方面也不会去迎合政治形势,不会超出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他们的生活经历,仍然会注重可写性,突出思想性,显示辩证性。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作文命题不直接与政治热点挂钩并不意味考生作文可以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试题往往是比喻型或类比型的,题意比较隐蔽,只要不是牵强附会,考生尽可展开合理的联想,针对社会生活实际来深入议论,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方能做到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气息。

    2、从命题形式上看,“全国卷”17次作文命题,大小作文按文体(有的题目兼顾几种体裁,分别统计)分为:议论文14次,记叙文9次,应用文2次,说明文2次;按题型分为:命题作文3次,选题作文1次,看图作文1次,根据文字材料作文14次,缩写2次,改写1次,扩写2次,续写1次。总的规律是:议论文和给材料作文连续反复出现,命题作文间隔出现。仔细分析,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给材料作文备受青睐。17次命题就有14次采用了给材料作文形式。八十年代初期侧重考给材料写议论文,从90年起注重考给材料写记叙文(即“情境型材料作文”,亦简称“情境作文”)。这类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按照题目所创设的情境来作文,也就是按照材料中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感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后限制性条件进行写作。比如1993年写“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这类文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又可防止猜题押题,避免搬套范文。

    二是两题并举,大小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