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
[作者] 李建平
[内容]
——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四)
作文教学可以说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也是社会和家长反响比较强烈的。谈到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上海市市东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杨俊岩指出:“一是读与写严重脱节,学生不会从课文中汲取营养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二是写作公式化;三是重视写作技巧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启迪;四是课文与作文脱节,教师缺少课后指导作文的材料。
记者在采访中感到,对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感慨颇多,他们认为,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作文教学走入了一种僵化的训练模式。从小学到中学,作文教学忽略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范文,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
临近考试,教师们忙着猜题,学生和家长忙着请人修改作文,然后强化记忆装进脑子里。有的学校几乎以每天写一篇甚至几篇的节奏操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其结果是,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害怕写作文,而对作文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没有可写的,这是为什么?
上海市吴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根宝认为:“作文的关键是看有没有话要说,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或褒或贬,或扬或抑。但现在高考是一根指挥棒,教师只要求学生的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自圆其说,分数好一点,冲上二类卷就可以了,至于是真话假话、真情假情,就都不太关心了。”
写作本是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而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可以任意拔高,泛泛而谈、真情实感少成了写作的通病。
一位中学生坦言:“我们写作文不能写心里话。老师教导我们,你们的作文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只要写得有技巧,只要让阅卷老师觉得满意就行了。”
记者在某中学采访时,学生介绍了他们作文训练的情况:一周写一篇作文,议论文就是例证、引证、对比论证、归纳等套路,训练到后来,不管拿到什么题,都可以照着套路埋头去做。
这样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说:“去问问中学生喜欢不喜欢写作文,大概有90%的人会说不喜欢。如果我们的学生接受了十年的语文教育,最后的结果是讨厌作文,教师埋怨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只能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失败的。”
前不久,一位家长在《北京文学》撰文批评当今语文教育时指出:“语文教学过分追求标准答案,禁锢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使学生把原来活跃的心收起来了,把许许多多丰富的词汇从心里赶出去,完全接受大人给他的标准答案,按大人的意思谨慎地使用词汇,久而久之,所有的孩子都像收音机一样的说话。更令人不解的是,语文学到这程度,学生的作文反而越来越差。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写过扶残疾人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一类的故事,他们快乐地共同编着同一个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到老师那领一个好分。”
在一次北京市小学生作文比赛中,评委们翻阅了一篇篇参赛作文,纷纷摇头长叹:“故事一样,写法也一样。”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教师说:“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阅卷真是味同嚼蜡。”雷同本是写作的大忌,却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