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育教学现状与思考
中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现状与思考
宁乡一中:彭惠才
[内容概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中学教育教学当中,在升学考试当中,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做法。笔者如实地反映了这些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期引起各方关注,自中学阶段开始,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更好的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
〔关键词〕中学教学 哲学社会科学 发展繁荣 问题 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意见》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意见》的这一论断,把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高度,有利于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教研,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
中学教育教学有没有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和义务?答案是肯定的!现行中学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的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学艺术、伦理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能否教好这些内容,学生能否学好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他们今后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可见,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对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起着奠基石的作用。
但是,中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的状况又如何呢?在此,笔者抛开成绩看问题,如实地说,中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育教学状况,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副科”地位难以动摇
中国对待哲学社会科学,自近代史开始,逐步形成两种极端的认识。至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仍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代表“格物”的自然科学知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认为是“末业”。当时读书人学习自然科学技术,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体现。鲁迅在《<呐喊>自序》对学业的选择及其母亲的态度,便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这种思想。同时,一方面由于西洋人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打破了晚清政府“大清帝国”的美梦,屈辱之中政府主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西学之路;另一方面,中国留学生看到西方工业革命所取得的巨大物质成就,对自然科学的伟力顶礼膜拜!他们回国后,不断向国人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自然科学逐渐取代了“经世之学”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统治地位,成为“本业”。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喊出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更加体现了自然科学在人们心目中的主导地位。当代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又为“理科至上”提供了外在而有力的注解。又由于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技术那样直接创造物质文明成果,哲学社会科学也就变成了不少人们心目中的“副科”!总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不少人心目中的“副科”地位根深蒂固。中学生选择文理科时,选择文科在不少人心目中是无奈的选择。
二、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
教学中,哲学社会科学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表现形式较单一,不象自然科学那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试验、实物、公式、定理等多种途径来表达和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表现形式的单一性,既难激发教者的施教兴趣,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严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当作纯知识教学和学习,忽视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和思考,弱化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伦理道德、思想政治、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教育功能。
三、升考“指挥棒”,削弱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中学、社会上的地位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