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自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编制以来,我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新发展对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有些素质变得突出和重要了,而有些素质则变得似乎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教材,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以满足社会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另外,近十几年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教师素质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对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展的。
目前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延伸,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入一个新的改革阶段。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几十年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成功的,是中国几十年课程教材研究与探索成果的结晶。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不科学的(理想的课程未必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行的课程),说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更是有失偏颇。而且,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有大量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因此,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要吸取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新要求,向前更进一步。如: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迎接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促进课程的综合化,避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状态,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
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在新世纪进一步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课程教材要进一步特色化、个性化,以适应日益多样的教育市场需求;
教材的系列化、多功能,将由于受到教育市场消费者(教师、学生、家长等)的不断催化和促进而不断加强;等等。
以上这些方面,是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改革重点。本文试图择其要者,列为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建议清单18条,供新一轮义教课改实践者们参考。
建议1:进一步删减现行课程内容,精选重点,以进一步降低必修课程学习内容总量(减少知识点,尤其是删去那些在社会生活中用处不大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以及那些超越学生可接受范围、过于深难的学习内容),从而避免内容深难重。各科必学内容向学生呈现“粗线条”的“整体框架”,侧重给学生一个全面的知识结构。把必修课程在课程计划中的课时比例限制在75%左右。在此粗线条的框架基础上,必修课程中把部分内容作为范例,或选取某个专题或角度,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具体深入的学习或专题研究。如历史,在向学生呈现一个框架性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每学期选取一个范例,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透彻描述和深入探究,给学生一个现场报道式的体验,如身临其境。再如地理或社会中的世界地理学习内容,在向学生呈现世界地理的粗线条的框架性介绍后,根据具体情况(如本校所在地的特点和需要,学生的兴趣,当前的国际热点或我国的外交形势等),选取某个地区或国家,对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作详细深入的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和研究,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和分组,分别研究一个范例或课题,如日本研究、澳洲旅游、美国文化、北极探险,等等。
建议2:增加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更包括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思想方法、意识、观念,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如,小学语文科可适当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童真童趣的课文。
建议3:在限制必修课课时比例(75%左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比重,允许学生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或某个兴趣点,或带领学生在教材的引导下,针对必修课程中某些具体内容(如某部文学作品)、某个专题(如文艺复兴)或某个课题(如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什么到了近现代却落后了),进行深入透彻的充分学习和钻研,从而更加强调关照学生个性和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发展。
建议4:现行课程教材比较重视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和培养,如对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能力、分类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类比能力等各种能力,分别进行专门专项训练,但对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的培养(如问题解决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新一轮课程教材将在继续重视各种能力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