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 创新 实践
素养、创新、实践
内容摘要:本文以素养的培养为切八点,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对创新能力方面是以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为中心进行研究的。文章的重点始终紧紧围绕教学实际和学生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素养 创新 实践 探究式学习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革传统教学,在教学中求“新”,求“变”,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素养、创新、实践”则是近年来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只有这三者的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竟争才有希望。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养、创新、实践”这一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以化学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发现、发明、创造的历史,其中不乏化学家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顽强毅力和为科学而献身的忘我精神,学习这些态度和精神至关重要。同时在学习新知识时也应紧密结合我国的化工生产,以及人类生存生活的实例。例如:结合《绪言》讲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中就有三项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还有许多化学工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足以引起华夏人的自豪感。在讲到元素符号时,简述无锡人徐寿的杰出贡献;在讲到盐时,联系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为当代中国人赢得荣誉。在讲到空气、水污染时介绍天气预报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标、厄尔尼诺现象、“保护母亲河行动”等,使学生强烈地感觉到有一种为祖国、为人民、为家乡作贡献的责任感。
2.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通过典型化学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与思维联系起来,以利于知识与技能素养的形成;同时再加以拓展和延伸,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铁钉生锈的条件时,课本给出三种情况:①铁钉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②铁钉全部浸没在植物油中;③铁钉置于干燥空气中。通过观察:①中生锈,②、⑧未生锈。经分析、讨论最后得出在水和空气同时存在的条件下铁钉最易生锈。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将内放铁钉的试管久放于倒置的水槽中,会发现试管中液面会上升大约1/5,这能说明是空气中哪种气体起作用?其体积大约占多少?最后得出是空气中氧气所致。然后,仿照铁生锈的条件的研究再对铜生锈的条件进行研究,结合铜锈的化学式讨论铜生锈还与哪一个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素养教育为契机,全面渗透创新思想。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正负电荷、阴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立、统一及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学习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核电荷数不同引起元素种类改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使元素化学性质不同等知识时,说明量变、质变规律,还有内因与外因关系等。在学习过常见酸的性质和酸的通性后,让学生结合教材领悟共性与个性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让学生的创新神经末梢得以充分伸展。
3.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去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科学素养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