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

  2009-05-01 12:20:44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 文科毕业班历史专题复习,除了梳理线索和知识归类外,更重要的是用理论思考来从内在联系上建立知识、认识与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专题知识体系,即以历史科学理论统摄史实,以史实应证理论。下面就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作一初浅探祈,以求抛砖引玉。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

 

文科毕业班历史专题复习,除了梳理线索和知识归类外,更重要的是用理论思考来从内在联系上建立知识、认识与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专题知识体系,即以历史科学理论统摄史实,以史实应证理论。下面就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作一初浅探祈,以求抛砖引玉。

一、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规律与认识

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使秦的江山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嬴政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诸侯王权大势重,逐渐威胁中央。汉景帝和汉武帝相继采取措施,成功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接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大一统”局面,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使之互相牵制;同时又把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职权分散给六部。这就限制了割据势力,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历史教训,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将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剪除了割据因素,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省,由中央派官管理,这既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又是后代省级行政机构之始。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影响至今。明初,废除了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将其职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皇权和相权的合一;设置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镇压人民,监视官吏;采用八股取士,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地方废除元朝以来的行省,改设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权;清前期,增设军机处,屡兴文字狱。这样,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明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

2.历朝封建统治者实行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原因是出于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恐惧,是为了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也是要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整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其影响十分深远。客观进步作用十分明显,如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加快和科技文化进步;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证。消极作用亦很突出,如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加强就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反之地方割据势力就膨胀。

二、关于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的规律与认识

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分裂割据长达560年左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东汉末年,历时400多年。东汉末年,出现军阀混战局面。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由于西晋的腐朽统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西晋短期而亡,封建国家又一次走向分裂,中国处于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对峙状态,历时273年。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全国。统一局面维持到唐朝末年,时间长达300多年。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基础上,907年以后的50多年里,形成了五代十国局面。此后,又经历了辽宋夏金的并存时期,分裂局面延续了370多年。1279年,元朝消灭了南宋残余势力,最终统一了全国。这一局面持续到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间长达560余年。此后,中国历史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出现国家分裂现象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如: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民族融合不够稳固,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社会不够进步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上层建筑领域的调整以及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的加强,导致国家分裂的种种因素必然会消失。

3.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困苦等。但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也在客观地发展着,如各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扩展,人文地理改变,经济文化交流等。而分裂本身也孕育着诸多统一的因素,如广大人民渴望统一,分裂时期出现许多局部统一,一些统治者着手社会改革以扩充实力实现统一等。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其中分裂时间仅700年左右。总之,分裂只是国家的分裂,而不是民族的分裂。分裂只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它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绵延至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政局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政权的巩固,民族的融合,科技文化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高等等,都发挥着重大历史作用。今天,我国政府和人民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5.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离”、“合”、“治”、“乱”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正是在“离”、“合”、“治”、“乱”中,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三、关于重要社会改革的规律与认识

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有姜尚改革、齐桓公改革、晋文公改革、七国变法运动(以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和金世宗改革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

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发展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改革的结局是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了。

3.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革弊标新要有远见卓识,要坚决彻底。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中还要注要用人。

4.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

5.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四、关于历次农民起义的规律与认识

1.我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不下千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秦末农民战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大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和明末农民战争等。

2.农民起义的原因,从宏观上讲,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引起农民不断起义的根本原因,而自然灾害则是引起农民起义的客观原因;从具体而言,尽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封建暴政、土地兼并、天灾人祸却是引起农民起义的三大因素。

3.我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在反封建问题上,较之世界中世纪其他各国的农民革命,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封建斗争水平高。例如:斗争目标明确,建立起农民革命政权,推翻腐朽衰败的旧王朝,推动新王朝的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解放社会生产力,部分调整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等。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农民革命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4.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因此,我国封建社会历次农民起义,其最终结局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最终被封建地主阶级所镇压,如黄巾大起义、明末农民战争等;二是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改朝换代的工具,如绿林赤眉起义、隋末农民战争等;三是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代言人,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朱元璋等。

5.历次农民起义各具特点。秦末农民起义具有突发性。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同时利用宗教为手段发动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形成几个强大的集团,而以瓦岗军最重要;唐末农民起义采用“避实击虚”方针,开展“流动作战”;元末农民起义,既有反抗阶级压迫的一面,又有反抗民族压迫的一面;明末农民起义,鲜明地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丰富了农民反封建内容,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赋税制度。这些表明,我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反封建斗争水平在逐步提高。

五、关于民族关系的规律与认识

1.“野蛮”与“文明”的基本区分点是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与文化。

2.关于民族战争问题。由于剥削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由于统治阶级的驱使和民族偏见的存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间不仅存在着历史偏见、歧视、隔阂和矛盾,而且经常发生战争。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应该肯定的,反之则予以否定。各族人民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或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都是正义的。

3.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由50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在历史上,各族人民互通有无,平等互利,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民族融合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西周至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辽宋夏金元和明清等七个历史阶段,而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金元则是两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主要有六大途径:一是生产斗争促进融合,二是阶级斗争促进融合,三是社会改革促进融合,四是“和亲”和册封促进融合,五是战争促进融合,六是国家统一促进融合。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是: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反被先进民族同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知识,大都是非强制性的,汉族也是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的长处和人口的过程中发展着。

4.各民族都有本身历史发展的轨迹。其中,一类是从古至今存在的民族,如汉、维、彝、白、藏、蒙、满、羌等族;一类是历史上有而后来消失了的民族,如月氏、匈奴、鲜卑、竭、氐等族;一类是古代没有而后来逐渐形成的民族,如回族等。凡历史上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关系史范畴;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属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史范畴。

六、关于对外关系的规律与认识

1.中国古代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必然要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政府或民间的人员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的传播、甚至相互之间发生战争等。

2.对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尤其城市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受到交通运输状况的制约,同时与统治阶级的对外政策有关。

3.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促进了我国和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4.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汉朝至唐朝,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5.我国传往国外的事物品种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生产技术和特产,尤其以四大发明和丝织品、瓷器闻名世界。同时吸收世界各国的长处。

七、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认识

1.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矗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时期和地方,货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2.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六次:一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二是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三是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四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五是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六是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这种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战乱时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②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③商品经济一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④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⑤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4.“农本商末”为历代统治阶级的经济指导思想。“重农抑商”,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但是,它却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致使整个封建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自然经济长期延续,这是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之一。历史表明,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八、关于经济制度演变的规律与认识

1.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在奴隶社会,实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个体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基矗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的势力也会日渐恶性膨胀,土地兼并就随之加剧。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农民揭竿起义,以求生存。各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增加财政收入,又总要采取某些措施遏制土地兼并,保证农民获得少量土地,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和清前期的“更名田”等,这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2.赋税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征:①由按人丁收税逐渐发展为按田亩征税,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