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要过十关

  2009-05-01 12:12:51  
高考历史复习要过十关 一、历史知识点的强化巩固关 当今高考历史命题十分强调能力的考查,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会成为空中 楼阁,高考试题虽强调能力,但仍有许多源于教材。1995年高考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直接录自教科书里明确表 述的内容所占分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高考历史复习要过十关

    一、历史知识点的强化巩固关
    当今高考历史命题十分强调能力的考查,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会成为空中 楼阁,高考试题虽强调能力,但仍有许多源于教材。1995年高考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直接录自教科书里明确表 述的内容所占分值近70分,其他分值的取得,也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因此,高考历史复习一定要过基础知识 的牢固巩固关,从标题到提要、正文、图表、注释、引言,必须了如指掌。
    1.要精读课文,逐字、逐句、逐段的反复阅读,多动脑筋,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合上书,每一个知识点要 历历在目。如中国现代史“统一战线的发展”一目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一是1949年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 度的初步建立;二是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三是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四是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而四个知识点又密切联系,它实际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
    2.要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如“当今世界形势的巨变”就包含以下五个要点:①东欧巨变;②苏 联解体,冷战和美苏争霸局面结束;③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④原来掩盖的许多矛盾激化;⑤世 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加强。
    3.要能准确再认、再现每一个知识点。平时看书要精细,知识掌握要准确。回答问题时要能够排除一切干 扰,写出的答案要符合要求,有些字、词要与教材完全吻合,不能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字,更不能写错别字。 如蔡廷锴、廖仲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等。
    二、历史学科的知识网络关
    知识网络是指知识内在的点、线、面的关系。历史是由“点、线、面”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历史学科 的特性之一,就是历史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如果仅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 能把历史学好,也适应不了高考的要求。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 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要抓住“点”。如香港问题,可以抓住六个“点”:①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②1842年《南京条 约》割占香港岛;③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区;④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⑤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 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⑥80年代《联合声明》的签署,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
    2.要连点成线。“线”是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经济、殖民地经济、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的废除、三大改造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等是“ 点”,由这些“点”就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变化这一条线。世界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英、美、法早 期资产阶级革命、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 “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 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 第二条线。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 代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3.铺展成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或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 近代史时期的“面”。
    总之,只有科学地把握了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个内容,才能捉住历史 的阶段性特征,这样解题才会撒得开,收得拢。
    三、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关
    教材是平铺直叙的,是一种平行系统,而命题的思路变成了专题形式,是一种立体系统。因此,高考历史 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形成立体知识体系,具体做到:
    1.既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又能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半 个多世纪内,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怎样?经济变革对中国社 会思潮产生何影响?”此题实际上要求对中国近代化这一历史现象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每一阶段含有背 景、情况、影响等内容。再看1993年高考第42题:“宋代文人刘迎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 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什么叫‘榷场’?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 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榷场”这种历史现象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可以从多角度对它的作用进行 分析,从战争与和平、政治与经济、统治集团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社会发展与民族关系等角度都可以作文章。 此题紧扣榷场对当时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和这种影响的本质——“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交流乃是历史的 主流”来作文章。
    2.对历史现象既能进行宏观分析,又能进行微观考察。“世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试 分析每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及影响?”此题主要考查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去 认识资本主义,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但要求对每一阶段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也含有微观分析的 成份。
    3.既能充分抓住历史现象的显性联系,又能发掘知识内容之间的隐性联系。历史教材中,对历史现象联系 的叙述,显而易见,有较明显答案的,被称之为“显性联系”。含而不露,有待发掘的称之为“隐性联系”。 扩而广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教材中,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系统化 ,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如1995年高考43题: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 西斯战争,无论从地域上还是从教材上看,均无显性联系,但命题者却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均为“二战 ”全面爆发前的局部抗战,一经发掘,更富新意,能力考查的层次大大提高。
    4.既能充分利用本学科知识,又善于联系其他学科与中学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美国国务院1995年《 人权报告》中有一段话:“(中国)1993年修正了宪法,正式批准小‘民主’党派的存在。”这段话反映了《 人权报告》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人权报告》的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中美两国政党政治的历史和现状写 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阐明你的看法。此题的政治性特强,解题既需要扎实的历史基本功,又需要有政治课“ 政党政治”的理论。
    下列根据地哪些是抗日战争时期位于长江之北的?①鄂豫皖根据地②湘鄂赣根据地③湘鄂西根据地④苏北 根据地⑤淮北根据地⑥淮南根据地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 此题既考查历 史知识,又涉及地理知识,知道“湘”在江南,即可排除A、C、D,剩下B便是正确答案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反映了南朝出现的什么社会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不仅有一个历史知识的把握问题,还有一个语文理解问题。有很多历史题引用了大量古文、诗文。因此, 解答此类试题,各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四、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关
    对历史概念的掌握,反映了考生一定的理论水准和对历史现象理解的程度。在1995年高考试卷中,对历史 概念的考查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在选择题中,几乎每题都遇到过历史概念的问题。因此,这关非过不可。不 仅会解释历史概念,且能理解并运用历史概念分析解决问题。
    1.能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义。如19 95年高考历史试题第5题“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 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城”。许多考生因弄不清闭关政策的内涵而选错。又如第 12题“皖南事变反映出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 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该题主要是考查皖南事变的外延,即结果:“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变‘不牵涉 党派政治’,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这句话的意思清楚表明了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同中国 共产党决裂的反革命两面性。
    2.能对某个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完整归纳。如1995年高考31题:“下列关于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各 项表述,正确的有 A.两者都反对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 B.前者缺乏新的斗争纲领,后者是为资本主义前 途而斗争 C.前者的领导力量多为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后者多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或地主 D.前者反对的侵 略势力是殖民主义,后者反对的是帝国主义”。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 选的过程,实际上有一个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归纳的过程。
    3.能指出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如1993高考试卷第10题:1924—1926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 什么性质的政党);1995年高考第7题: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 (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4.能从对比中区别历史概念的异同。如1995年高考试卷20题: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
    5.能运用历史概念分析历史现象,解决新问题。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 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的两面性等。
    五、历史人物、事件的比较关
    这是一种对历史现象从各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寻求其规律 的能力。在历史测试的四种题型中,几乎每一种题型都涉及到比较能力,尤其是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因 此,学会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能,显得十分必要。
    1.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如新民主主义时期出现的两次国共合作,近代史上的两次 工业革命等。
    2.把性质相同而在不同历史阶段又紧密联系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找出它的发展线索。如对中国近代 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进行综合比较,既可以鉴别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又可以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逐步加深的过程。
    3.把同类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如世界近代史上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共运,19世纪70年 代前后就具有不同的特点。19世纪上半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以及工业革命刚刚兴起的一段时期内,资产阶级 一般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采用各种残暴手段如加重劳动强度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