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历史的“顺向导学”

  2009-05-01 11:55:00  
小学历史的“顺向导学” 小学历史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常常根据课文的组材程序而定。面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 ,实施不同的教学程序,是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今就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谈一谈“顺向导学”的运用。 “顺向导学”,顾名思义,就是顺应教材行文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小学历史的“顺向导学”

    小学历史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常常根据课文的组材程序而定。面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 ,实施不同的教学程序,是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今就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谈一谈“顺向导学”的运用。
    “顺向导学”,顾名思义,就是顺应教材行文思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的方 法。它符合顺向思维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思考和接受,有利于提挈中下等学生,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明 显体现。“顺向导学”程序分为点概要、引思路、讲背景、读重点、议难点、总全文、练习题七个教学步骤。
    ⒈点概要。就是点出课文的内容提要,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它是历史课教学的重要方法。《心理学》指 出“一切的知识来源于感知。”不通过感知,就不能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如讲《卢沟桥事变》一课前,老 师先制定了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老师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顺序,作提示性的 点示,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提要,提纲如下:
    思考:
    (1)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卢沟桥事变发生在什么时间?是谁挑起的?我国军队是怎样对待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
    (3)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农民、爱国学生做了哪些支援前线抗日的工作?这些工作起了什么 作用?
    (5)著名爱国将领佟麟阁说了些什么话?
    思考题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预习思路,引发了学习兴趣,感知了教材整体内容。
    ⒉引思路。就是根据课文内容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西安事变》 一课,国民党蒋介石不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专打共产党。但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一再号召“停 止内战,实行全民族抗日。”在这两种对日政策的形势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毅然决然地逮捕了蒋介石 。事后,中共不计前仇,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就释放了他。” 在思路繁多、疑点丛生的情况下,老师让学生回顾了影片《西安事变》,同时设计了以下问题,要学生讨论。
    (1)西安事变后,南京政府的何应钦为何与日本的驻华大使频繁交往?
    (2)何应钦以什么为借口派飞机轰炸西安?其目的何在?
    (3)日本的特工部队派特工人员在西安活动频繁,其目的是什么?
    (4)南京方面的宋美龄和何应钦为何吵架?
    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当时的国际、国内矛盾复杂,为了挽救危亡,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行动 是正确的、爱国的、正义的。他们这一行动掀起了华夏民族抗日救亡的新高潮。
    ⒊讲背景。现行小学历史教材内容,只是叙述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某一重大事件或介绍一两个著名的历史人 物。换言之,仅是摘取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两朵浪花,独立成篇。囿于篇幅,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历史人物生活的 环境不可能在课文中作详尽介绍,教材行文简洁,跳跃性较大。如果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活动的环境或某一历 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就不能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在导入新课时,介绍背 景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方法。历史教材背景的讲述,把握了教材整体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加深了对 教材内容的理解。如讲《王安石变法》一课,首先让学生回顾宋朝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 项族建立的西夏。然后,教师讲辽宋的“澶渊之盟”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其次,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官俸和军费开支越来越大,财政收入不够支出,北宋政府就不断增加赋 税,人民忍无可忍,起义接连不断,由此看来,变法势在必行,不变国将亡矣。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有了较多的 了解,同时也使他们对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领悟了变法是大势所趋, 是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
    ⒋读重点。“读”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导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细致阅读 课文的重点部分,圈画重大历史事件和时间。例如《大航海家郑和》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自读郑和下西洋的经 过,画出下列重点部分。
    时间长:1405—1433年
    规模大:人数27000人,船60多艘
    行程远:刘家港→红海沿岸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这一“读”一“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郑和是世界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⒌议难点。“议”可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角度来思考。小学生思维具有单向性,认 识事物容易片面,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如《西安 事变》一课,蒋介石杀了共产党十年,可以说仇比海深,但共产党却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只要蒋介石答 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就释放他。一般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歧义:共产党是否有点“傻”?造成 了认识上的混乱。在这思维断层的关键时刻,教师放手让学生“议一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 不难看出“共产党的博大胸怀比海阔、比天大,中国共产党是站在全民族利益上处理这一事变的”。一旦杀死 蒋介石,国民党的内部将是群龙无首,军阀混战,遭殃的还是人民大众。中共主张释放蒋介石,以争取一切力 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当务之急。
    ⒍总全文。教师回顾教学程序,串联知识要点,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连贯性知识,照应开头的“点”,获得 整体认识,名曰总全文。总全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如《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课板书设计示意图:
    (附图 {图})
    这是一种板书形式的总全文。这种图文并茂的板书设计,能够使学生一目了然,思路清晰,以“点”穿“ 线”地回顾掌握所学内容,加强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⒎练习题。“练”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通过“练”可检查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巩固所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练习题主要时间放在课内,必要时,也可延伸到课外。
    如《卢沟桥事变》一课。
    习题:
    (1)简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填空:a、卢沟桥事变发生在( )年( )月( )日,也叫()事变 b、抗日战争从( ) 年( )月( )日开始,到( )年( )月( )日结束,历时( )年。
    (3)填表: 卢沟桥事变后 主张 行动 结果 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政府
    课外延伸:收集抗日民族英雄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会。
    如此设计练习,能使历史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互结合,达到课内课外一体化。
    总之,“顺向导学”七步法,并非全盘一律,每节课都用,而是应把“导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的实际效 果上,教学中应因文因班制宜,具体设计教学程序。要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授课效率为主,体现“教师是 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