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教科书中的德国形象探讨教科书编写原则

  2009-05-01 11:15:52  
从历史教科书中的德国形象探讨教科书编写原则 如何在教科书中撰写异国的历史是一个有趣而值得探讨的题材。在冷战时期,苏联教科书中写道:在美国 ,至今还有人贩卖黑奴;而美国的教材,则把共产主义描绘成魔鬼,还绘声绘色地说,在苏联,甚至连奶牛也 没有自由,从不允许在野外吃草。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从历史教科书中的德国形象探讨教科书编写原则

   如何在教科书中撰写异国的历史是一个有趣而值得探讨的题材。在冷战时期,苏联教科书中写道:在美国 ,至今还有人贩卖黑奴;而美国的教材,则把共产主义描绘成魔鬼,还绘声绘色地说,在苏联,甚至连奶牛也 没有自由,从不允许在野外吃草。
    笔者认为,不带偏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介绍异国情况,是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史实不是任人打扮的 少女,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为了个别人或政党的利益而美化或丑化它。
    在某些国家,例如美国和法国,国家机构对教科书的审查制度在不同程度上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市场需 求,即此书是否有人买。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初起,我国对教学体制实行全面的调整,在教材编写 领域内,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首先,40多年来的传统的统编教材体制被彻底打破了,我国数千万中学生使 用同一本教材的年代已成为历史,按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大纲,不少省市各自编写了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教 材,至今,全国共有8套历史教科书。鉴于各省市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教科书 编写内容和方法也相应地有了差异。于是,教科书的多样性产生了。这一起步虽小,但其意义决非寻常。
    笔者通过对6本历史教科书中以下德国内容的分析和新旧教材对比,试图探讨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1848/49年革命
    ——1918年十一月革命
    ——世界经济危机和希特勒上台
    ——帝国国会大厦纵火案
    ——慕尼黑协定和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
    该6书分别为:
    1.世界历史:上下册,青岛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五·四”学制教材总编辑委员会,青岛,1992年。
    2.世界历史:沿海版,上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编写委员会,北京,1992 年。
    3.世界历史:内地版,上下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内地版)编写委员会,重庆 ,1992年。
    4.社会: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杭州,1992年。
    5.世界历史: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1988年。
    6.世界历史: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1年(统编教材)
    1.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
    所有历史教科书均把宗教改革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号教科书中写道:“德国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是欧 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初尝试……”(上册,第135页)。3号教科书也作出类似的结论:“宗教改革实际上是披 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上册,第78页)。2号教科书则把马丁·路德称为“资产阶级宗教改革的代表 人物”(上册,第104页)。
    与此相比,所有历史教科书对农民战争明显都有溢美之嫌,尤其是对托马斯·闵采尔的评价显然言过其实 :“1524—1525年的德意志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震撼了德意志的封建秩序,更猛烈地打击了天主教 会的势力,成了德意志历史上的英雄年代。”(3号教科书,上册,第80页)。“托马斯·闵采尔是农民起义的 主要领导人,他是天主教神甫,又是人民的宗教改革家”。(2号教科书,上册,第105页)。1、3、4、6号教 科书中均有类似提法。
    在所有教科书中,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均自成一节,极受重视。此节在各书中所占平均篇幅为5页,其中农 民战争3页,宗教改革2页。以比重恰等于平均数的3号教科书为例(上册,第76—81页),农民战争部分附有3 张图:闵采尔的肖像、起义农民的插图和农民战争形势图;而宗教改革部分既无马丁·路德的肖像,又无新教 传播的地图和路德在教堂门口张贴95条论纲的插图。
    众所周知,宗教改革不仅对德国,而且对整个欧洲历史进程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农民战争仅仅是16 世纪20年代发生在德意志局部地区的一桩历史事件,对后来的德国和欧洲历史发展影响显然不大。1524/25年是 否因农民战争而成为德国历史上的英雄年代,与被简单地称作“资产阶级宗教改革家”的马丁·路德相比,被 誉为“人民的宗教改革家”的闵采尔是否真有如此丰功伟绩,值得人们大书特书,这些问题均有待我们认真商 榷。
    与1981年版的统编教材,即6号教科书相比,新教科书取得了很大进步。6号教科书长达5页的这节中,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几乎没有提及,有关路德仅有两行字:“……在这种形势下,资产阶级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马丁·路德在1517年起来反对免罪符,倡仪宗教改革,得到广泛的响应。”(上册,第129页)。1、2、3号教 科书中有关马丁·路德的报导则各占1页(约25行)。令人欣慰的是,在1号教科书中还有一幅路德的肖像,而 闵采尔的肖像、农民战争形势图和起义农民的插图均已消失。
    2.1848/49年革命
    在大多数教科书中,奥地利和普鲁士的三月革命被编入“1848年欧洲革命”这一章节中,但自成一节。3号 教科书却与众不同,三月革命未能独自成节,所花笔墨甚少,只有三行草草收场。(上册,第147页)。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3号教科书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浓墨重彩的渲染。对此描述的篇幅竟达半页以 上,约14行字(上册,第148页)。3号教科书既不讲革命原因,也不叙述革命经过,而只是一味宣传马、恩的 革命实践,以至学生无法得到有关三月革命的完整知识。
    至于与三月革命有关的17、18世纪欧洲和德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 崩溃、德意志人民反抗拿破仑外来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1814/15年的维也纳会议、德意志同盟以及哈布斯堡帝 国和普鲁士的崛起几乎没有一本教科书提及,而对巴黎公社——欧洲历史上一件并不十分显眼的事件——却大 书特书。4号教科书对宗教改革和三月革命只字未提,却用了整整6页描绘巴黎公社(第4册,第49—55页)。其 原因在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自己的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第4册,第54页)。 人们不禁要问,巴黎公社难道比以上列举的18世纪欧洲和德国的所有历史事件更重要?但无论如何,比起统编 教材6号教科书来,1、2、3、5号教科书还是有很大进步。6号教科书中“1848年欧洲革命”这一章引言的第一 句是:“1848年初,《共产党宣言》问世的前夕,欧洲大陆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下册,第1页) 。所有教科书均把此句删去了。6号教科书只用寥寥8行字描述三月革命(下册,第1页),评述马、恩革命活动 却达整整1页,24行字(下册,第7页)。介绍巴黎公社的篇幅则更多,竟用了14页半(下册,第47—61页)。 相形之下,新教材政治说教程度明显锐减。
    3.1918年十一月革命
    新教科书均把十一月革命视为战争结果,描述十一月革命的基本模式如下: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德国革命形势影响
    ——十一月革命的导火线:基尔水兵起义
    ——社会民主党左、右两派为建立苏维埃制度还是议会——民主制展开的斗争
    ——谴责以艾伯特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府出卖十一月革命和镇压工人运动
    ——歌颂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英雄事迹(各附肖像)
    新教科书对十一月革命作了不同的评估。3号教科书认为十一月革命是一场彻底失败的革命:“……德国社 会民主党右派领导人很快成立了临时政府。它宣布保障资本主义私有制,反对苏维埃制度,拒绝实行土地改革 ,着手恢复旧军官的职权,解除起义工人的武装,对外则与协约帝国主义一起共同反抗苏俄,……德国无产阶 级的优秀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惨遭杀害……至此,德国从1918年11月开始的革命由于没有一个成熟的无产 阶级政党的领导和敌人的疯狂镇压而失败了。”(下册,第69—71页)。1号教科书也有类似的描述(下册,第 87页)。4号教科书则把十一月革命视为无产阶级革命(第四册,第165页)。至于十一月革命的成果,1、3、 4号教科书均未提及。这种明显带有倾向性的报道模式给人的感觉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艾伯特、谢德 曼等都是血腥的独裁者,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2号教科书则独树一帜,以两页的篇幅较为客观地评估了十一月革命:“在德国十一月革命中,德国工人阶 级曾经争取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但没有成功,革命只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但是十一月革命是16世 纪农民战争以来,德国最大的一次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君主制度,成立了共和国。魏玛宪法废除了德 皇和23个王公诸侯。在法律上肯定了八小时工作制、普选权和言论、集会、结社权。这次革命还加速了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结束。所以,德国十一月革命还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下册,第107页)。
    总之,对十一月革命在德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十一月革命的实质和对它的评估目前尚无定论。但笔者以 为新教科书中的以下论点似乎急待重新审核:
    社会民主党多数派,即右派领袖艾伯特和谢德曼等人是反革命份子和叛徒(1号:下册,第85页;2号:下 册,第106页;3号:下册,第69页;4号:165页)。
    至于艾伯特等人究竟为什么成了“反革命”,教科书上没有讲。实际上,艾伯特等人反对的只是俄国无产 阶级专政式的革命。长期以来,在我国史学界形成了一种僵化的观点:苏联=革命=社会主义。谁反对苏联, 就是反对革命,就是反对社会主义。以这一标准去评估国内外发生的一切事件和人物,艾伯特自然就成了货真 价实的反革命分子。艾伯特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社会革命家。他对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德国历史 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为建立民主社会主义和议会民主制度呕心 沥血、鞠躬尽瘁。由于他领导十一月革命,建立共和国,被希特勒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共和国敌人曾试图将 他送上审判台。对这样一个功不可没的历史人物,怎能不分青红皂白一棍打杀?
    4.经济危机和希特勒上台
    所有新教科书都对希特勒上台的原因作了较详细的分析:世界经济危机、凡尔赛和约、打着社会主义和民 族主义旗号的蛊惑人心的宣传、种族主义、垄断资本的扶植和支持等。但只有3号教科书指出,德国工人运动的 分裂,给希特勒上台提供了机缘:“当时,德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反对国家法西斯化的英勇斗争。但 是,由于整个德国工人阶级处于分裂状态,没有采取统一行动来抗击法西斯,以致在紧要关头未能挫败法西斯 的进攻”。(下册,第95页)。
    2号教科书突出了德国共产党与法西斯作斗争的英勇事迹:“……德共领导劳动人民为保卫自己的权利而斗 争,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下册,第140页)。事实上,在莫斯科错误指示下,德国共产党并没有把斗 争主要矛头对准纳粹党,而是对准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及其代表的魏玛共和国。对此,所有新教科书均保持沉默 。此外,教科书均未提及德国社会民主党,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魏玛共和国时期,只存在两大党,即德国共 产党和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纳粹党)。因此,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只有德国共产党一家。
    在描述世界经济危机的章节中,教科书的政治倾向尤为明显:“……在危机期间,垄断资本家为了稳住价 格,保持自己的利润,大量地销毁农产品和工业生产设备,美国资本家把大量的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用大麦 和玉米代替煤炭作为燃料……英、美、德等国还大量地拆高炉、炼钢炉等设备……”(2号:下册,第121页) 。与此同时,教科书高度赞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30年代,正当苏联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工业 化建设的时候,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严重经济危机……”(2号:下册,第102页)。
    读到这里,学生的眼前自然浮现出两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边是万众一心、热火朝天的建设图,一边却是 牛奶倒进河,小麦当柴烧,哭声震天,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有意夸张,明眼人看了自是 嗤之以鼻。但用来教育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恐怕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1号教科书谈到希特勒上台时,这样写道:“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深刻的政治危机,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统 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挽救他们的统治,决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年1月3日,德国 总统兴登堡任命纳粹头子希特勒为总理……”(下册,第124页)。2号教科书也有类似的描述:“……德国垄 断资本家十分害怕日益高涨的群众革命运动,支持纳粹上台。1933年初,在垄断资本家的授意下,德国总统兴 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下册,第141页)。几本教科书均未提及在1932年的国会竞选斗争中,希特勒纳 粹党是所有参加竞选政党中得票最多的第一大党。在这一前提下,兴登堡才能任命希特勒为总理。教科书的片 面描述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兴登堡有权任命任何一个受垄断资本家青睐的人当选总理。
    5.帝国国会大厦纵火案
    所有教科书都断言,是纳粹党在帝国国会大厦纵火,然后嫁祸于德共。1号教科书写道:“……1993年2月 ,纳粹党另一头目戈林,指使其爪牙在国会大厦放火,然后诬告共产党是纵火犯……”(下册,第124页)。其 余教科书几乎都持相似的观点(2号:下册,第141页;3号下册,第95页;4号:第179页;5号:第153页;6号 :下册,第234页)。与此相比,德国教科书对国会大厦纵火案报道,反而谨慎得多:“……至今,还不能断定 ,是个别人,例如因此而被判刑的荷兰人马里努斯·封·德·卢勃,还是纳粹党人自己纵的火。但有一点是确 认无疑的:纳粹党以国会大厦纵火为借口,当夜逮捕了许多共产党人和他们的追随者。”(法尔克·平格尔等 人:《人和历史(事实和文献)》第四册,科尔内森一希尔施格拉本出版社,柏林,1988年,第124页)。
    6.慕尼黑协定和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慕尼黑协定在所有教科书中都自成一节,其标题是“慕尼黑阴谋”。1号教科书强调慕尼黑协定是西方国家 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一大阴谋:“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行径,英、法仍然采取纵容的政策。它们的企图是,‘ 绥靖’德国,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推动德国向东去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下册,第137页)。其它教科书也 有类似观点(3号:下册,第110页;4号:第183页;5号:第160页;6号:下册,第249页)。总之,教科书对 苏倾向性十分明显,可见50年代以来,我国沿袭的苏联教科书编写模式至今尚未被完全抛弃。
    在评判慕尼黑协定时,如果编者能够使用中立的语气,比如把上文改为:“西方国家没有邀请苏联参加慕 尼黑会议,以及其它一些迹象使后者怀疑‘绥靖’政策的企图是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东方”,并且分别援引 西方国家和苏联发表的官方资料和文献,让学生面对大相径庭的原始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 样做,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一节中,教科书编写的苏联模式更是淋漓尽致。1号教科书把此条约说成是对西方绥靖 政策的有力反击和苏联外交政策的胜利:“为了打击英法‘绥靖’德国的阴谋,1939年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 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下册,第139页)。其它教科书也均为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作了类似的辩护(2号:下 册,第160页;5号:第160页;6号:第252页)。
    1939年8月,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这是德苏条约的核心部分。但对这重要的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