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

  2009-05-01 12:53:43  
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 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的提高,而在我们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往往只把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当作一堆现成的知识成果传授,片面注重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自觉中排斥了学生思考和个性,这样一来剥夺了课堂上学生思考时间,以及充分思考的权力,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

    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的提高,而在我们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往往只把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当作一堆现成的知识成果传授,片面注重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自觉中排斥了学生思考和个性,这样一来剥夺了课堂上学生思考时间,以及充分思考的权力,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不敢创新知识的“好学生”。因而使课堂气氛陷于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激情、兴趣。
    那么,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本人认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以观察、实验为研究手段,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直接兴趣起主导作用等特征,通过探究问题式的发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自己设法发现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并解决一定的问题。也就是说有针对的提出问题(目标),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听讲、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环节,发现“新”知识,把感性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各种能力要求。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一般来说在发现法教学的过程中经过的以下基本的几个步骤:
    一、根据中学生物学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问题。
    提出的问题,即作为学生发现的目标。当然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根据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渴求状态,在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或由教师把科学上已解决的某个问题(指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作为未知的问题提出,作为发现的目标。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应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不能是深不可测的,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活动或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能予以解决的。当然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教师、教材、网络或其它资源,也可以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产生。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导向科学的研究,使学生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研究活动。
    例如,在《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教学中,我们可设定一定的情景,自然的引出问题:植物依靠根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水分,叶片用水等物质做原料,在阳光下制造有机物质。茎,担任着根与叶之间的物质运输工作。那么茎,是如何把水,以及溶解在水里的无机盐运到叶片上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二、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假设。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往往对问题的分析和目标的发现,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把问题(目标)分成若干个需要回答的疑点,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及发现目标的方向。
    例如,在前面的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容易地从茎的结构入手,展开讨论。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人人都能参与讨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一个个的可能被提了出来:
    (1)可能是树皮(韧皮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
    (2)可能是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
    (3)树皮和(韧皮部)和木质部一起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但是,如何用事实说话,即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如此一来,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要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三、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加强“引导”,促进“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拟订“发现”的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可控制的变量。因此这个过程是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索的机会。为了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各个问题,实现逐步发现“新”知识的过程,那么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给学生各种发现的材料。如:活体、标本、模型,及挂图等,有条件的最好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发现”,并指导探索问题的思路。学生根据材料以及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的观察、阅读、讨论或师生的互动谈话交流等方式,逐步实现自我的“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以往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一般是事先安排好的步骤,学生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操作。着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的技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同时有制约了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质疑、探求、求解、创新的精神,为了解决这个冲突我提供给每个实验小组几根柳树的枝条,稀释的红墨水(或蓝墨水)等材料和用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分析结论,进行实验的设计,并验证自己提出的各种假设。实验组织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协作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使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进而使学生更敢于创新。
    当然,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发现”是关键,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引导”有法,学生的“发现”才能保证,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发现”活动,获取知识、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历了:拟定探索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设计对照实验、进行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实验数据、评价数据的可能性等“发现”过程。
    四、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生物学的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以及对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分析、理解、概括和综合的活动。这不仅有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还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及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实验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毕竟都经历了一个自我“发现”过程,都要认真加以分析、讨论,找出问题所在。这也是在“发现教学法课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要学生通过了自己的积极思维,积极探索,严肃认真地进行了实验、讨论与交流,此时或多或少总能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当然,有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得到的结论知识是有些零碎、分散的。此时,教师就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共同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并上升到规律、概念或原理,实现真正的“发现”。
    例如:在前面教学中,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现”活动,通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探讨,不难得出植物体内担负水分和无机盐重任的结构,从而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
    五、练习和反馈,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些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结构化的知识用于实际,实现再认识。
    总之,“发现”法的教学过程,是以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过程;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发现”活动,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