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教学实施

  2009-05-01 11:41:34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教学实施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教学实施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常用“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而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将"问题"传递给学生。因此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信息技术教学的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教学实施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教学实施

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常用“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而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将"问题"传递给学生。因此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从课堂提问的设计、实施和对学生答问的评价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提问要有启发性-启发性原则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课件演示: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出示练习题等,再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2.提问要突出重点-重点性原则

一堂课45分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

(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

3.提问要有层次-层次性原则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如在进行Windows95/98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都很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你们知道游戏软件买来后是如何安装到电脑中去的?电脑又是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运行的?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出目录结构,软件安装(复制)等知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4.提问要把握量力性-量力性原则

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应了如指掌。

二、“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实施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设问,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因此:

(1) 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 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问题。

2.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当学生的回答:

(1)迷惑时应平缓坡度:如面对提问学生迷惑不解,可有的放矢,巧指迷津,平缓坡度;如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力不从心,可追加问题,巧妙铺垫,帮助接通思路,或者迂回设问,让学生回答类似的问题,借助原型启发,再触正题;如因目标不明显学生茫然,可揭示目标,促其思维指向目标。

(2)矛盾时应引辩启思:如提问后出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答案,可提挈矛盾,引辩启思,以统一认识。

(3)反向时应归谬促悟:有时,学生答题与正确答案背道而驰,此时,师生信息落差太大,简单交代答案,学生难以接受。为此,可将错就错,以归谬法引其碰壁,促其领悟。

(4)出岔时应疏导引正:教学中,学生常会提出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对此,置之不理或过多纠缠都不行,有效的方法是把学生思路引正。

(5)肤浅时应追问求深:如学生思考浮于表面,可追问点拨,引导深入理解。

(6)呆板时应点拨求活:如学生理解问题就事论事,可以设问发散的方法点拨,以引导学生灵活理解。

3.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及动手操作求证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

4.提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课堂提问中巧妙引渡,体现提问的坡度,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由具体到抽象: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特点。因此,提问要体现由具体实例到抽象的坡度,在引导学生对事物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归纳,抽象概括。

(2).由特殊到一般:学生理解问题往往就事论事,难以由特殊向一般推广。因此,提问要注意强调特殊,加强感受,再巧妙引渡,认识一般。

(3) 由现象到本质:学生认识事物易被现象所迷惑,难以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因此,如果是以引导认识事物为目的的提问,可先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分析,进而通过点拨诱导,让其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由已知到未知:教学中,须把学生新知识的获取建筑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提问须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知探究未知。

(5)由发散到集中:发散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训练方法。为强化训练效果,须把发散思维训练与集中思维训练集中起来。

5.提问要把握时机

(1)利用“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可利用“开场白”揭示“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现代教育科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场白”要注意利用直观的趣味性的课件。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这样,“以用入读”“造就学生的知识饥饿感,促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尽快地理解其真谛。如在教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时,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展示本堂课要用PowerPoint完成的效果,从最简单的文字飞入到较复杂的图片动画。然后提问:“你们也能做出这样的作品?”。利用“开场白”进行情感教育,缩短师生的思想距离,创设积极、和谐、富于情趣的教学环境。

(2)讲授新知识前提问,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

“信息技术”科学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章节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一般情况下,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伸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应该将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进行回忆复习,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这样,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习新知识时提问,抓住知识的重点处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惑。

(4)思维训练时提问,抓住知识的联想点

联想是学生常用的思考方法,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只要教师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从个别概括出一般性,又从一般性推导出特殊性,使他们找到知识的联系性,最后形成概念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从中训练了思维的方法。如教PowerPoint制作背景时,可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也可从右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就可以先提问Word中表格格式的设置可从格式菜单及右击来设置,通过联想,训练了思维的方法。

三、“信息技术”课堂答问的评价

“目标、教学和评价”是现代教学观的三要素。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评价的方式包括: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从不同角度转换叙述方式,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的内容加以评论,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以示范操作;依据学生的回答,联系其实际操作,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