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教学片断赏析
不久前听过一节“圆柱的认识”一课,感受颇深。虽然是老教材,但执教者具有新课程理念与意识,没有拘泥于教材,敢于打破常规,对教材进行大胆重组与整合,组织了具有创新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但用“活”了教材,而且也使老教材焕发了新理念。下面摘取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与各位同行商讨。
片断一:“让这张纸站起来!”
导入新课: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猜想)谁知道老师要用这张纸做什么?(学生很惊奇,纷纷猜测)
生1:老师您要用这张纸写字! (教师摇头)
生2:老师您要在这张纸上画画!(教师仍摇头)
生:老师您要用它做手工!老师您要用它来变魔术!……
师:我想让这张纸站立起来!(教师演示:让这张纸横站、竖站都不行,学生笑。) 谁有办法让它站起来?(学生感到更有趣,拿出纸开始试验,一会儿有学生要求上来表演。)
生1:把这张纸弯一下立在桌子上。(可一刹那就倒了,学生感觉十分惋惜)
生2:先把纸沿宽对折再半伸开,使纸与桌子的接触面呈三角形,就可成功地立在桌面上。(台下即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只见台下很多学生手举得高高的,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走上讲台,给大家演示起来。
生3:同学们请看,我的方法比他的更稳当,我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形筒粘好,很容易就可以把它立起来,而且不会轻易地倒地。(同学们都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
师:为什么大家一致同意卷成圆柱形呢?圆柱有什么特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它。……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圆柱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非常熟悉的几何体,如果课始再拿出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辨认,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分散,会失去学习新课的最佳时机。而教师这一独具匠心的导入设计,请学生猜一猜“老师想用这张纸做什么”,使他们兴趣大增,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巧妙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下个环节的教学——圆柱的特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积蓄了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
片断二:“动手做一个圆柱!”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书后的图形让学生事先剪掉),小组合作做一个圆柱,并提出要求:你是怎样做的?需要注意什么?
很快就有同学做好。教师请一个代表展示成果,并汇报制作的过程,其他各组的同学或表示赞同,或作相应的补充说明。
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圆柱的特征,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板书:
圆柱有三个面,两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一个侧面,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然后,教师抓住学生对圆柱侧面研究比较仔细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探讨:那么大家认为侧面展开后这个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又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呢?于是大家开始了进一步的观察、讨论、推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