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创新提问的五种方式

  2009-05-01 13:38:06  
语文课堂创新提问的五种方式语文课堂创新提问的五种方式   目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为了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便误认为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手段,既不考虑提问的针对性,也不考虑提问的时机,更不考虑提问的方法,一堂课碎问碎答,一问到底,似乎非穷尽所有问题不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语文课堂创新提问的五种方式

语文课堂创新提问的五种方式


  目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为了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便误认为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手段,既不考虑提问的针对性,也不考虑提问的时机,更不考虑提问的方法,一堂课碎问碎答,一问到底,似乎非穷尽所有问题不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无重点、无主次,更谈不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外,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爆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提问的“恰当”、“巧妙”就非讲究不可了。
  所谓提问“恰当”,是指精心地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规律上。所谓提问“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引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愤”、“悱”情境,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老河口市第四中学汪英老师在讲《孔乙己》一课时,就通过提问方法的正确选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归纳起来,她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激发创造思维的提问方式。
  一、推想性提问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诸多角度去思考,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的内容(或结果),以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人物刻画、主题表现的领悟。这种提问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关键是合理。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入手,在明确“大约”、“的确”不矛盾,前者表明估计、猜测,后者表示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一个推想性提问,而且采用的是反转的问法:“大家都推断孔乙己大约是死了,那么,孔乙己大约已经死了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稍作思考,便纷纷回答。生甲: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生乙:“我”有一年的时间没有看到孔乙己。生丙:我补充一点,也没听他人说起孔乙己的消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汪英老师又提出第二个推想性提问,也采用反转的问法:“大家都推断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么,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依据又有哪些呢?”片刻讨论后,学生竞相发言。生甲:孔乙己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生乙:从“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句,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到了贫困潦倒的边缘。生丙:当时的社会世态炎凉,孔乙己必死无疑。学生们纷纷列举推断依据,思维十分活跃。
  二、归纳性提问
  提问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引爆点,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向,深入到课文具体内容中进行归纳性分析,然后跳出课文,经过思维的“过滤”和总结,条分缕析地明确出答案。如当学生分析出因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是孔乙己必死无疑的原因之一时,其实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是笼统的。汪英老师抓住这一深入问题的时机,巧妙地提出了第一个归纳性提问:“有同学说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原因之一。大家能否就这种说法结合课文具体归纳出几点呢?”学生经过一番讨沦后,思路明确了。生甲:小伙计为孔乙己温了酒端出去时,把酒放在门槛上,这表明对孔乙己的鄙视。生乙:掌柜反复念叨十九文钱,这表明他把钱看得比孔乙己的命更重要,说明掌柜的冷酷自私。生丙:同是读书出身的丁举人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打断了他的腿,这表明统治阶级对不幸者的凶狠残忍。至此,汪英老师又深入一步,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归纳性提问:“我觉得孔乙己自身的性格,也是他必然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大家能否就此具体归纳出几点呢?”生甲:孔乙己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几乎没有生存能力。生乙:如果他活着,以他的品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早已还清了欠帐。学生能反过来归纳出第二点,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三、发散性提问
  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答案虽然各不相同,却都能言之成理。发散性提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弄清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性之后,紧接着就提出了一个发散性提问:“同学们都认为孔乙己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孔乙己必然死亡的遭遇表明了什么?请抓住小说表现的主题思考,希望大家有多种思考、多种答案。”学生们有的托腮沉思,有的相互讨论,老师也深入其问,不时点拨。大概有五分钟时间,学生们开始回答。生甲:孔乙已是封建文化教育造就的不会营生的牺牲品。生乙:表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生丙: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生丁: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你不能不为学生的多种答案叫好。
  四、求异性提问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求异性特征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求异性提问就是要求学生回答出不满足课文中现成的结沦,用突破课文束缚的新角度、新观点去想象和思考,创造出与课文不同的结局。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求异性提问:“小说结尾间接地,写了孔乙己的死,大家能否结合课文主题和孔乙己性格展开想象,明确地写出孔乙已死的结局呢?”有两个学生设计的结局角度新、很恰当。生甲:除夕夜,孔乙己身穿破夹袄,面色枯黄,背靠床腿,低垂着头似乎在看手中的《孟子》。寒冷的风吹得半开的房门吱吱作响。房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生乙:中秋夜,丁举人家门口,已三天未进食的孔乙己终于闭上了眼睛。他躺倒在地,满手污泥,两眼圆睁,似乎心有不甘。院内,红灯高照,喝酒划拳声一阵高过一阵……
  五、延伸性提问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脱出来,在时空上作些拓展性延伸,注重联系现实来谈认识,说看法。延伸性提问能使学生减弱由于课文的写作年代偏早而造成的时代隔膜感,缩短历史和现实距离,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汪英老师在本堂课最后就提出了一个延伸性提问:“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被废除,教育改革是伴随着历史推进不断进行的。那么,你能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作点贡献吗?请给你的各科课任教师的教学提点建议,同时谈点理由。”学生们很犹豫了一会儿,但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还是打开了情面,在谈其他学科老师教学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有学生指出了汪英老师教学中还应改进的地方。师生的思想交流了,同时,也拉近了课文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也更为全面了。
  综观汪英老师的这堂课,可以说,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开掘,学生的创造思维十分活跃。这除了很好地把握了提问的针对性和时机、注重了提问的激思和激趣外,不能不归功于提问方法选用的恰当和巧妙.不能不归功于提问目的的明确??提问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