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及其实施途径
在互联网的触角已伸展到社会各个角落的今天,它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因此,如何认清互联网对学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校德育阵地中的作用就显得很有必要。以下就是我对这方面的探讨。1、机遇
1. 互联网的发展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互联网的普及,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1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2.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德育教育的资源。
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的来源。
3.互联网的发展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巨大优势。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以课堂传授或1对1的形式开展,,而是可以在任何1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
4.互联网的发展使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在1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效果自然明显优于单1感官感知的教育效果。
5.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次,互联网促进了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价值观及行为规范,使学生在1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再者,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并借助自身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1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
2、实施途径
1.加强德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的学习。
学校应当鼓励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学习网络、了解网络,认真关注,努力探讨网络和当代学生的互动现象。尽量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并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只有自身具备了上网知识和上网经验,才能与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的话题,才能与学生增加交流的机会, 教育才更有说服力与效果。
2.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解决真实的问题。
网络的虚拟性1方面造成了1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1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专题论坛、实时交流、电子邮件,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网上交流,以此来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等问题。比如,有这样1个学生:他平时常破坏或隐匿同学的物品,虽然我经常批评他,教育他这种行为是破坏他人财物、是偷窃,要求他立即改正缺点,但往往是他下次照犯不误。后来,我发现他常用oicq聊天,我就设法了解到他的oicq号码,然后以“1位大哥哥”的名义与他聊天。在聊天中,我终于知道了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原来是因为班上同学看不起他,不爱和他玩,他为了报复同学才这样做的。我找到了“靶心”,接下来的“打靶”就容易得多了。
3.加强学生的法律和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道德与相关法律在学校德育内容中逐渐成为必须。因此,学校在德育方面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4.利用德育专题网站加强德育教育。
通过办好学校德育专题网站,以丰富、详实、生动的材料介绍1些国家大事、身边小事,讨论学生关心的1系列问题,在这其中要坚持正面的声音,以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方式,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思想上的引导。在办好这类网站时,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权威性、指导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我与台湾小朋友手拉手”、“我为希望工程添光彩” 、“放学路队与安全”、“0钱使用新导向”等。学校还可以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校工作信息的发布,少先队及其它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这个网站,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
5.学生专题电子作品比赛加强德育教育。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学生们利用电子技术来创作班刊,办校刊,做贺卡,搞美术创作,制作班级网页,创立个人网页等,这些作品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举办关于德育专题的电子作品比赛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我们设定的轨道上来。学生们搜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受教育过程,而且,学生们通过把原本松散的资料制作成自己的作品,就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专题的理解。然后,德育工作者把其中优秀的作品在互联网上发表,这样不仅对作者本身会是1种激励、1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来教育其他学生。
6. 转变德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中心的理念。
网络时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已不能满足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应该突破1味地空洞说教的方式,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自学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教师,应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是德育活动的主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自我完善需要。如学生行为规范讨论,热点问题追踪,学生管理真知灼见等。我们不应简单地就事论事,而应自觉运用网络这1载体,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认识,发展自我,并内化为自身的1种素质。
7. 开展网上心理辅导。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其中任何1种成分发生问题首先会导致个体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品德上发生问题。而面对网络给学生带来的众多心理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有的学校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也做了1些有益的尝试,如学校建立学生心理辅导室,但由于学生对心理辅导有1种片面的认识,认为进行心理辅导是“心理变态” “精神有问题”或“神经病”才需要的,如果自己进去了是很丢面子的事,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再者学生面对辅导员即使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也觉得不好意思,难以启口,即便讲了也担心暴露了自己的隐私而被人歧视,结果导致了心理辅导室门前冷落。因此,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建立网上心理辅导,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员,定期上网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既可以避免了上述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存在的1些心理问题能够得以及时解决,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8. 德育课上网。
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文化信息量大、传递迅速快、图文并茂的特点,将“两课”教育、人生修养、社会道德观等内容输入德育课堂,改变以往德育呆板、硬灌输的旧模式,开发德育教育的网络媒体手段与模式,以增强德育的及时性、实效性。这样1来,学生对正确积极的东西接触多了,自然会对非理性、伪科学的东西产生免疫力。而且,我们德育工作者通过此途径,可以引导学生敢于通过媒体剖析现实,澄清事非,开展道德评价,实现舆论监督,从而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做出正确的理解、判断和筛选。
总之,伴随着互联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时代给予了我们机会,我们理应紧紧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