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人谈语文命题的四大原则
作者:殷俊生 文章来源:《语文报·中考版》2007年第40期
一、为了节省考生时间,我们简明题干。
题干设置过于复杂,会让考生浪费时间反复揣摩要求,以致不知所措、束手无策。因此,让题干简洁明了,尤为重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原来设题为“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这样虽然简洁,却可能误导考生只答一种感情,导致答题不全面而失分。题干运用“复杂”一词,可以明确告诉考生不止一种感情。
(2)请揣摩“霜满地”的表达作用。
该题相当简洁而又明确。如果表述为“揣摩‘霜满地’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并不能穷其所有作用,因为语句除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外,还有艺术效果方面的作用。如果把这些方面的要求全部写出来,又显得啰唆累赘。
二、为了降低考生失误,我们温情提醒。
为了让考生少失分,我们除不设置审题障碍外,还对考生可能出现的失误作了估计,在题干设置时对考生作了温情提醒。
如第10题第(2)题:就“如何保护视力”的问题,教育局局长来你们学校调研。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要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你这样对局长伯伯说:
在命题过程中,我们做了多次修改,使题目更加贴近考生,更加明确,以便考生能正确理解。原来是“教育部长”,后改为“教育局长”,目的是创设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生活。原是“你如何对他提出建议的呢”,后改为“你这样对局长伯伯说”。因为“如何提出建议”容易被理解为用什么方式提出建议,考生可能写出诸如打电话、书信、发短信或发邮件之类的答案,那就曲解了命题者的意图。
再如第17题:读完全文,你认为“雀”与“鹊”有哪些不同?
从造字法的角度看: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
三、为了减少考生盲区,我们提供示例。
为了降低难度,让考生思维有依据、答题有参考,我们还提供了示例。
如第11题第(2)题:
请仿照示例,依据《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从所提供的标题中任选一个,用几句话介绍它的情节,并简要写出你的思考(可评价人物,可叙说启发)。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赠送银两、打发金氏父女走后,设计教训镇关西,不料三拳竟把镇关西打死了。
【我的思考】鲁提辖是一个扶危济困、疾恶如仇的人。
备选标题:①了不起的粉刷工 ②扮一回胆大包天的海盗 ③快乐的海盗营地
四、为了点拨考生灵感,我们注意课内外结合。
为防止考生找不到答题的灵感、思路,我们在设置试题时就注意将课内外内容结合起来,便于考生迅速找到答题的思路。
如第19题:
你平时一定接触了不少含“雀”或“鹊”的成语、俗语和诗文,请你列举一例(本文出现的除外),并说明该例能印证文中所介绍的“雀”或“鹊”的哪个特征。
此题意在运用平时课本中学过的成语——“鸦雀无声”“雀喧鸠聚”“门可罗雀”;俗语——“喜鹊叫喜,乌鸦叫丧”;诗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明月别枝惊鹊”等来印证阅读语段中的相关知识,即从课外到课内。
或者是从课本出发,开始思考。如第20题:
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请仿照例句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一个“集”字,让我仿佛看到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请用上文中相关词句解说“德馨”的内涵。
此题要求学生运用阅读语段中的词句解说课文中的“德馨”,即从课外到课内,要求正好跟第19题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