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读沈阳中考说明——语文
本报特邀沈阳七中多位名师对沈阳市中考《考试说明》进行全面解读
沈阳市中考《考试说明》昨日开始下发,本报特邀沈阳七中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名师对此进行解读,并为广大考生提出复习建议。
<!--adv_content-->《考试说明》就是人们常说的“大纲”,它的重要性在于,既是沈阳市中考命题的权威性文件,又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同时为中考命题作出了明确规定,给广大考生指明了复习备考的方向。
老师们说,今年考试说明总体上难度相对稳定,内容变化不大。其中,语文学科试卷结构、考试内容要求没有变化,考试范围略有调整,课内文言文阅读、现代诗歌背诵篇目各调整一篇。历史与社会的考试范围则由过去的三个主题调整为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历史与文化两个主题。
距离中考还有2个多月的时间,七中老师们说,目前学校正在进行第一轮总复习,内容以初三所学为主,下一步第二轮复习将对初一至初三所学全面梳理,考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复习进度。
【学科:语文】
名师:皇甫正纯沈阳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师张梅 沈阳七中语文组组长
强调能力答出新意
考纲变化
与去年相比,诗文默写部分略有变动,新增了《再别康桥》(徐志摩),去除了《娄山关》(毛泽东);课内文言文阅读部分考查的篇目共18篇,新增了《古文二则》(范晔),去除了《细柳营》。
调换的文章都不是课程标准要求必考的科目,因此有的去年考过了今年就不再要求考,考生应当对这一变化注意。
今年中考语文考试的诗文默写为《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要求的50篇优秀诗文及教材九年级(下)中的《沁园春·雪》(毛泽东)和《再别康桥》(徐志摩);
古诗词赏析的考查篇目为《标准》附录推荐背诵的相应篇目;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包括课内、课外两部分;
课内阅读部分考查的篇目:《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杂说(四)》、《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秋水》、《与朱元思书》、《古文二则》(范晔),共18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阅读材料均源于课外。
今年的考纲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提出要考察学生感悟、审美的能力,以及“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性,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灵活性,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此外,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意味着,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会更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题”会更多,所以考生要注意答题时多联系实际,力争答出新意。
今年语文学科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作文60分。其中积累与运用约17%,阅读理解约43%,写作约40%。选择题分数不超过15%。
复习攻略
目前复习可以以5、6册为主,一模考试后按照考试要求范围全面复习,逐个落实。今年默写部分很重要,可以先从背诵部分重新背一遍,必须熟练掌握,无论是字词、语法还是课文,死记硬背的内容所有的考生都不要忽视。
对于阅读,要总结方法、总结规律,可以自己总结或者向老师请教,主要是不同文体的答题方法。比如记叙文一般怎么问怎么答,科普短文怎么问怎么答等,答案要简明扼要,话题紧扣文章本身。
答阅读题最好联系实际,比如我们看到古文二则,可以联想到反腐败,考卷中的古文一般都会用来说明一个道理或者一种现象,我们要注意挖掘内涵,注意古为今用,同时也要将平时学习古文的句式、词语用法“迁移”到考卷的文章中理解,注意不要生搬硬套,不说套话空话。
作文
考纲上有两个要求我们必须注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也就是说我们作文的选题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内容,比如早恋的话题虽然也能写得比较健康,但是一般不建议选择这样的话题,因为不容易发挥。
还有创新在作文上很重要,不要一说到老师就是补课,父母就是给做饭,这样可能影响整体评分,建议考生多准备一些新鲜的事例、话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变化,事先准备一批素材,写文章的时候才能下笔顺畅。还有作文提倡以小见大,不见得轰轰烈烈才感人,所以考生写作文要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材,完全虚构的情节一般不好驾驭。
建议考生现在除了考试之外,一周最少还要动笔写一篇文章,进行锻炼。在考试之前,争取一共写上十几篇,考试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另外,书写要尽量工整美观,从现在开始就要刻意锻炼自己答题的速度和字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