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名师解读北京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备考

  2009-05-01 08:24:45  
实录:名师解读北京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备考 600)this.style.width=600;" />
精华学校林彦双老师
  今年北京中考说明已经出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新出台的中考考试说明,新浪网中考频道与精华教育机构联合推出大型名师访谈活动。  3月13日晚,精华学校林彦双老师(blog)老师做客新浪,为北京中考生和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实录:名师解读北京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备考

600)this.style.width=600;" />
精华学校林彦双老师

  今年北京中考说明已经出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新出台的中考考试说明,新浪网中考频道与精华教育机构联合推出大型名师访谈活动。

  3月13日晚,精华学校林彦双老师(blog)老师做客新浪,为北京中考生和家长做了中考语文科目考试说明的讲解,并给出备考建议。以上为访谈实录。【点击查看视频实录】

  主持人:欢迎大家继续回到我们今天的聊天过程当中,我是娄雷,刚才我们和大家共同关注了2007年北京中考一些在备考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是从宏观的角度。

  下面的时间当中我们将请林老师讲讲关于这次语文科的复习。林老师,您好,跟我们网友打个招呼。

  林彦双老师:同学们好,家长们好,主持人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对同学的2007年的中考语文这个学科做一个简单的指导,谢谢!

  主持人:其实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语文科是变幻莫测的学科,特别是像作文部分,我觉得是初中成朋友特别头疼的,会觉得作文怎么能写好了?现在好了,《考试说明》和大家正式见面了,我们在考试过程当中,该储备哪些知识,实际上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限定。

  林彦双老师:刚才上一环节当中尹老师强调了《考试说明》是个宝,就这个环节,我也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这本《考试说明》进行一下详细的解读。

  下面这段时间我就简单说一下语文的《考试说明》,主要针对的是课标卷的考试说明,解释一下,因为在06年的时候,语文考试是分为大纲卷、课标卷,而且课标卷还分为a卷和b卷,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肯定是要走向统一,命题的统一,考核方式的统一,在这种大前提情况下,今年走向了统一,我们现在语文只有燕山地区还继续使用大纲卷,预计大概有400名学生,其他的18个区县都使用课标卷,所以今天咱们要研读的《考试说明》也以07版的课标卷为主,纵观课标卷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稳定的地方和变化的地方。

  先说稳定的地方,可以给大家吃一些定心丸,包括学生、家长、老师在内,稳定的地方有以下几点,一,考试的性质是不变的,都是以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为对象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难度、有效度都会在这个考试里有所体现;第二点就是考试的范围不变,都是要体现课改的思想,这里边重点是以北京市现行的四套语文教材为考试的基本范围,重点考核的是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以前的非常明显的在《考试说明》中提到的是语文的基本的能力,而现在上升为素养,通过词语的简单变化,我们来看,可以分析得出结果,就是现在对学生的这一学科综合能力的运用这个角度来看,提出的能力是更高了,要求是更高了;第三,在考试内容和目标当中有几项基础、阅读、写作这三大模块的要求是不变的;第四点就是针对考试的方式,试卷的结构,以及试题的难易度比例,今年还保持5:3:2的比例。

  以上这几点稳定的地方,也为师生准备中考准备方面也是明确了目标复习和方向,中考也可以说是保持稳定,这是前半部分总结,后半部分可以体现在稳中出新,第一个变化变化非常明显的,考试内容和分配比例这块有变化,我们以前的大纲卷把考试的内容分为语文的基础、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四大模块,现在在07年的课标当中,我们也分成几个模块考,叫积累运用、理解感悟、表达交流,通过简单的称呼上的变化要求学生的语言的运用、理解、感悟、提升表达这些能力越来越高。实际上数值也是有所变化的,就今年的《考试说明》我详细地比较了一下数字,比06年大纲卷基本部分多了6分,这6分实际上分配在在哪儿?不是简单的字词运用方面,而是增加在语言的灵活运用,比如增加了很多的仿写题,读图题,都是比较新颖的题型,在阅读部分是减少了6分,这6分很明显是从以前的文言文当中,由以前12分减少到10分,现代文从30分减少到26分,26分和06年的课标卷的b卷的分值是一样的。

  作文的分值60分没有变化,但是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作文的评价标准,有了非常大,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变化,第二点变化是试题的题型和分配比例有了更大的变化,选择题06年的大纲卷是18分,到07年是10分。也就是说现在的单纯的选择题目在减少,势必就会增加主观题,主观题肯定是难度题,填充题和简单的简答题是由42分增加到50分,也是增加了我刚才说的类似的灵活运用的题当中去。

  第三个变化是附录当中有一个文章示例,文章示例的篇目有所变化,有人在这儿提出一个疑问,列的这些文章示例,里面的文章,我的教材里没有用不用学,我个人的建议,按照考试范围里,界定文章示例的功能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以规定的文章示例,及与之水平相当的阅读材料为考试内容,换一种方式理解的话,文章示例只是承载了阅读文章的难度,也就是说我的教材里如果有同等难度的,能够体现同等知识点的文章就可以了。所以不用再找来阅读。

  第四个变化就是附录当中有一些作家列表,以前我们上学当中也会遇到过,中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都很多,这次文章列表由以前的44个人减少到20个人,这20个人多半是以中国的古代名家为主,外国作家这次只出现了一人,不是说减少了就不关注他了,像这种已经减少到很精炼的地步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它的准确度,如果一旦考试了应该是做一个对一个。

  第五个变化,附录当中背诵的数量有所增加,从以前的14篇增加到19篇,细看一看,是以一些很典型的诗词这些方面为主,所以同学们在平常的复习过程中,可以在背诵方面稍微下一点工夫,变化六就是很明确地规定了一项综合性学习这项要求,提出了学生要具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会设计一些活动的方案。第二个要求就是要根据给的文字或者是图表,你要提取出信息来,根据这些信息归纳要点,形成自己的认识。第三个是要求强调学生要会用语文这种工具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一方面我仔细地参考了一下与之相对应的题型示例,发现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元旦、中秋的晚会,开场白、串词,这些很贴近生活的东西所影射的是更多语文这个学科的知识点的反映。

  最后一点,可以说是一种根据我们的题型示例当中的题型做出的预测,开放性试题呈现有增无减的势头,开放性试题可以说是拉开学生一个分数差距的最明显的分水岭,在这里更能体现个性,如果说其他的题目是属于考察的范围,我认为开放性试题更属于展示个性的范围。在开放性试题里,这一部分我希望同学们参考《考试说明》的时候最好研究一下,这个题是从什么角度问的,答案是从什么角度出的,涉及了哪些知识点,总结开放性试题应有的规律,我给学生总结是,开而不还,开放的是你的思维,你的角度,不开是因为我有据可查,这就是最后一个变化。

  综合上述我所说的稳定和变化,我对07年的语文中考总结为八个字,那就是“保持稳定,稳中出新”,如果更详细的解释,我认为07年的

[1] [2] [3] [4]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