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考阅读要求: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2009-05-01 08:20:36  
把握中考阅读要求: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阅读是语文中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复习花时最多的部分。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应做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等;阅读评价要“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把握中考阅读要求: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阅读是语文中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复习花时最多的部分。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应做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等;阅读评价要“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这些要求应成为阅读复习的指导纲领。

下面结合全国中考改革的动态,试从“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方面,谈谈阅读复习中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和鉴赏兼顾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有关“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近几年中考来看,文言文阅读大多采用课内外结合方式,主要考察文言词语、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基本题型有一词多义、句子翻译、根据文章内容简答等。

对于课内文言文的复习,应该做到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对某些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等进行归纳和整理,这不仅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掌握,而且对迁移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对阅读课外文章有利。阅读课外文章,则应在多方面有意识与课文进行比较联系。

另外,随着对阅读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文言文阅读考察也在不断改革。比如2003年有几个省市考察学生的“断句”能力,这是对学生文言语感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考察方式。

绍兴市第12题,要求用“/”给文章《细柳营》中的一句句子“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断句(断两处)。(答案: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南昌市第13题要求给《核舟记》中一句句子断句;泉州市第11题要求给《为学》中一句话断句。(试题略,可参阅《03全国中考试题集锦(语文)》,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7月版)

有的省市还考察诗词的鉴赏,这比文意理解更进一步了。如:山西省03年中考第11题:《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参考答案: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陕西省03年中考第5题,要求阅读古诗《渭城曲》按要求赏析填空。

随着新课标对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悟的进一步重视,文言文考察试题的开放性也在逐步增强,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03年试题为例:

重庆市第14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该题就不能像句子翻译那样回答,关键要从自己的角度写出体会。(参考答案: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等)

南京市第8题:文中画线的句子“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一哲理的理解。

厦门市第19题:如果让你给涓人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这个做法评分(满分设为10分),你会评几分呢?说说你这样评分的理由。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发现,文言文阅读考察,除古汉语词句的理解外,其他方面已逐渐向现代文阅读考察形式靠拢,因而文言文复习训练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一般的认读要求上,认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等要兼顾。

现代文阅读:因文悟道因道悟文

除阅读的总要求外,课程标准还从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角度提出要求(更侧重现代文阅读),如文学作品的教学,“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根据近年来中考情况,现代文阅读除了在词句理解、主旨把握、结构梳理、要点概括等阅读基本能力方面继续努力外,还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要重视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学会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比如说明文,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之分,有说明事物和说明事理之分;议论文,有证明文和阐明文的区别,有一般议论文和杂文之分;散文,有写人记事的,有托物寓意借物抒情的,有哲理散文,等等。03年南昌市选文《垂钓》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南京市的《丁香赋》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因此阅读不能“偏食”,要掌握各类文章的阅读,要有清晰的文体意识。

要有整体阅读的观念。所谓整体阅读,是指将整篇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理解,而不是断章取义,或者只注意文章的局部。任何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共同指向文章的中心。阅读文章如果不从整体出发分析思考问题,很容易犯断章取义的毛病,曲解文章含义。应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应耐心地把全文读完,对文章的整体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理解。以03年上海市中考试题为例。选文《奥林匹克新格言》(略)第14题:奥林匹克新格言是:更干净、更□□、更□□。要正确填写,一定要先概括段意,理清全文思路,否则只能是瞎猜。总之,阅读应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要重视语言的品味。不仅要揣摩某些重要词句的内在含义,还要进一步从语言的表现力、表现形式角度进行赏析。

例如:2003年南京市中考第12题: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1)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2)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评分要点:(1)点明排比、比喻修辞手法;说出其表达效果。(2)点明拟人、比喻修辞手法;说出其表达效果)

要重视文章表现形式的鉴赏。

如:天津市《春风》第22题:这篇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结尾的?

这是就文章开头结尾写法的鉴赏(答案:开头引用几种说法,说明北方没有真正的春天,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结尾指出江南春天令人不舒服的一面,做到了前后呼应)。

甘肃省《打春》第24题:跟一般歌咏春天的文章相比,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就全文构思特点的鉴赏(答案:作者以民间口语“打春”为题,选取跟“打春”有关的词语“打草稿”“打鼓”去写,把春天写得极富生气、活力,同时紧扣“打”字表现了人的生活需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上海市第25题:读了现代文阅读(二)《成全一棵树》后,就文章的写作特色,选取一个角度,写2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段。该题虽然作为一道短文写作题,其实也是一道阅读赏析题。

[1] [2] 下一页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