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法知识解读文言句子诵读节奏试题

  2009-05-01 08:20:04  
用语法知识解读文言句子诵读节奏试题 全国各地在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察中,常会涉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内容的考察,其目的就是考察学生是否读懂了语句,理解了句意,掌握了句子的结构。2004年安徽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有用“/”标示出“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的诵读节奏试题。从阅卷结果来看,不少学生没能读懂句意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用语法知识解读文言句子诵读节奏试题

   

全国各地在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察中,常会涉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内容的考察,其目的就是考察学生是否读懂了语句,理解了句意,掌握了句子的结构。2004年安徽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有用“/”标示出“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的诵读节奏试题。从阅卷结果来看,不少学生没能读懂句意,不了解句子的结构,只是凭着平时阅读的节奏感觉划成:“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而不是按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划成:“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结果造成了失分。

只凭文言词句节奏的感觉而不按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划分文言诵读节奏,这是不少学生的通病。由于,近些年来,语法知识已不作为中考的内容,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对划分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很有帮助。要正确的解读这类试题,前提是应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弄清了句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就能正确划分了。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读这类题时可以先确定的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首先,运用现代语法知识辅助解读。

就是先理解句意,确定句子的“意义单位”,然后,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主语—谓语”之间有停顿。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食之/不能尽其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里“/”前后都是意思相对独立的句子的“意义单位”,且分别为句子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停顿时应得以体现。

②“动词—宾语”、“动词—补语”之间有停顿。如:亲/贤臣,远/小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唐贤今人诗赋”和“于其上”分别作句子的宾语和补语);无/丝竹之乱耳。

③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如:永之人/争/奔走焉;吾与汝/毕力/平险。这里“争”修饰“奔走”;“毕力”修饰“平险”。

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④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更加紧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句中短语“醉翁之意”、“古仁人之心”、“危急存亡之秋”的中心词“意”、“心”、“秋(时刻)”,均为名词,短语内部均不停顿。但有些文章的骈句为了读出鲜明而整齐的节奏,这类的短语中间往往要加以停顿,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其次,运用古汉语语法常识解读。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盖”、“若夫”、“是以”“又”、“已而”、“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如“夫/战,勇气也。”、“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已而/夕阳在山”、“故/君子有不战”、“惟/大叫以行”等。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行不知/足所在;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乡邻之生/日蹙”等等。例句中的“于是”、“可以”、“知足”、“中间”、“生日”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双音节的词,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词,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

第三,正确的诵读文言句子,还要考虑到其它一些特殊因素。①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②“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③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动词“鼓”。

另外,在不影响对句意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停顿应当还要照顾到上下文的整体节奏。特别是句中的一些虚词“之”、“于”、“而”等,可起到平衡音节的作用,读时根据需要其位置可前可后。如:小大/之狱、马之/千里;告之/于帝、征于/色,发于/声;登轼/而望之、睨之,久而/不去。这些句子的停顿,既体现了句意,也突出了其节奏。

总之,从以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的解读来看,只要我们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知识,从句子的“意义单位”入手,读懂句子,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再照顾到上下句的音节,就能正确解读了。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