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Lesson 111

  2009-04-30 20:03:14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Lesson 111Lesson 111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  1.词汇(略)。  2.句型:1)Don’t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bike?2)It’s a fine day for a walk. 3.日常交际用语:继续学习有关谈论交通方式的用语。  二、教具。  录音机,上一节课使用过的图片等。  三、课堂教学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Lesson 111

Lesson 111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

  1.词汇(略)。

  2.句型:1)Don’t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bike?2)It’s a fine day for a walk. 3.日常交际用语:继续学习有关谈论交通方式的用语。

  二、教具。

  录音机,上一节课使用过的图片等。

  三、课堂教学设计

  step 1.Revision

  教师可采取连珠炮式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T:(叫起一位学生)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bus.

  T:(叫起另一位学生,手指  )How does he/she usually come to school?

    :He/She usually comes to school by bus.

  T:What about you?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on foot.

  出示交通工具的图片,复习单词。

  Step 2.Read and act

  教师引导学生:

  T: Mr Green meets Mr Wu on his way. They talks about something. Mr Wu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ike, but today he is on foot. Why not he go to school by bike?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find the answer. 准备放课文第 1部分录音,板书听前提问(Pre-listening questions):

  1) How does Mr Wu come to school today? 2) What’s wrong with Mr Green’s bike?3)Why not he go to school by bike?

  放录音一至两遍,指导学生正确答出黑板上的提问。再放录音,学生打开书踉读,反复

  三遍。教师讲解对话中的难点(见难点讲解)。

  Step 3.Ask and answer

  打开书,指导学生作课文第 2部分Ask and answer:

  T:Who can you see in picture l?

    :We can see Mr Green.

  T:Where is he?

    :He’s in his car.(或:T:Is he in his car?  :Yes,he is.)

  T:How does he go to work?

    :He goes to work by car.

  教师指导学生两人一组,就其他图片内容进行问答练习。合上书,教师检查一、两组。

  教师提问一个学生作示范, 这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问题:

  T: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S: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T: How long does it take?

  S: It takes…

  教师让学生二人一组操练这个问题。时间允许的话教师检查一、两组学生操练的情况。

  Step 4.Practice

  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来,向全班提问:

  How many(students)come by bike/bus…?

  全班学生用举手方式应答,然后将数词填入练习册习题1的表格中。

  指导学生做练习册习题3(习题2留到下一节课做)。

  Homework

   1)听录音,反复练习朗读对话;2)抄写生词;3)完成练习册习题3。

  四、难点讲解

  1.It’s broken.(自行车)坏了。

  句中的broken是形容词,意为:弄坏了的。

  2.i like walking.我喜欢步行。

  like doing sib.喜欢做某事。其中doing是动名词。在第一册第26单元中,有大量类似

  的句子。例如:

  A: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你喜欢打篮球吗?

  B:Yes,I do。是的,我喜欢打篮球。

  在动词like的后面,也可跟名词,作用同动名词一样,是宾语。例如:

  Jim Green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你喜欢打篮球吗?

  吉姆·格林喜欢(吃)鸡蛋,但他不喜欢(吃)肉。

  Jim Green likes eggs,but he doesn’t like meat.

  3.And the air today is nice and clean.今天的空气又好又清新。

  句中的today是副词,修饰the air,作定语,表示:今天的空气。副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被修饰名词的后面。例如:

  The boy the there is Kate’s brother.在那儿的男孩是凯特的哥哥。

  4.How many students come by bike?多少学生骑车上学?

  这是一个特殊疑问句。特殊疑问句一般有两种结构。第一种结构的语序与陈述句相同。这种结构有下列两种情况:

  1)由疑问词作主语。例如:

  Who is behind the door?谁在门后边?

  Which is yours?哪个是你的?

  2)疑问词作定语,修饰主语。How many students come by bike?一句属于这种情况。其它的例子还有:

  Whose book is on the desk?谁的书在桌子上?

  特殊疑问句的第二种结构更为常见,其构成是:疑问词十一般疑问句的词序。例如:

  What can von see in the picture?在图片中你能看到什么?(疑问代词 what在句中作宾语。)

  When do you usually see to school?你通常几点到校?(疑问副词 when在句中作状语。)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