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案例

  2009-05-01 00:08:55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案例 一、 设计思路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都知道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案例

    一、 设计思路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都知道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因此“空气”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化学情境,使学生开始了解化学的历史以及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学习这些比知识更鲜活的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流程是:
    温故知新,了解空气→重走科学路,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对空气组成的实验设计→实践上升为理论
    探究是指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做出报告。
    二、教案
    课题
    空气的组成
    授课人
    陈  争
    学校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研究空气的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定性和定量的概念,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 。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控制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的设计方法、验证实验的设计方法以及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事物的曲折的认知过程,认识到科学发现是经过艰难的探索的、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培养从前人经验中获得知识、方法和经验教训的兴趣和愿望,体会科学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1.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应用前人的经验,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的探究”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
    仪器、药品
    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导气管、止水夹、火柴、气球、塑料瓶、试管、水杯、纸团;木炭、硫磺、红磷、铁丝、蜡烛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温故知新,了解空气。
    情境:录象《人与自然》片段
    问题:我们知道 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请大家说说你所认识的空气
    小结:(板书)
    1.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讲故事:我们对于空气已经了如指掌了,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一位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谈氧气的发现。这位老师说:“氧气是在18世纪才被发现的……”老师的朋友说:“既然这样,在此之前,人呼吸什么呢?”
    问题:大家为什么觉得这位老师的朋友很可笑呢?
    过渡: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关于空气的这点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但事实上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经过几百年的研究才获得的。
    发言:
    1.  1.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氧气占1/5
    2.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议论:空气原本就存在,只是人们没发现,而不是人们没发现之前,空气就不存在。
    使用头脑风暴法调动学生回忆已有的有关空气的知识,扩充学生对于空气组成和性质的知识。
    重走科学路,空探究气组成的历史
    情境:动画《拉瓦锡的实验》(旁白: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又不能支持燃烧。
    拉瓦锡又把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内加强热,得到了汞和可供给呼吸、可助燃的气体。
    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问题:“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是否只有拉瓦锡在研究空气,并且在十二天之内就研究成功了呢?
    阅读资料,组内讨论,分别汇报本组的想法和结论,并相互补充。分析并推测出表格空白的地方应该填写什么?(见表1)
    通过抓取和多角度分析科学家实验的细节,探究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了解化学的生动具体的创造过程认识到任何重要的定理,都是前人通过实践?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甚至多次失败,最后才得出的结果。
    表1:
    科学家
    功绩
    实验和现象
    你的结论
    伽利略
    (意大利)
    利用气泵使一个玻璃球灌足了空气,然后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再把玻璃球下的活塞打开,发现玻璃球变轻了。
    托里拆利
    (伽利略的学生)
    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中装满了水银,让开口的一端朝下插入装了一半水银的玻璃容器中,水银面的高度恰好是760毫米。
    梅猷
    (英国)
    1674年
    [实验1]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位于水面之上,然后用一个玻璃钟罩扣住蜡烛和水面。发现蜡烛在燃烧时,钟罩内的水面逐渐上升,最后,蜡烛火焰熄灭了,水面之上还存在一个大的空间。
    [实验2]将一只白鼠装进另一个同样的装置内。发现随着白鼠呼吸时间的增长,水面在逐渐上升,到了最后水面再上升,而白鼠也就死亡了。
    [实验3] 把燃着的蜡烛和白鼠同时装进这样的装置内。
    现象:                           
    卢瑟福
    1772年
    [实验1]把老鼠放在密闭器皿里,等到老鼠被闷死以后,再用氢氧化钾溶液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接着他又在老鼠已经不能生存的那种空气里放进一支点燃的蜡烛,发现它仍能继续燃烧片刻;等到蜡烛熄灭后,又放进一小粒白磷,白磷仍能在其中自燃。
    [实验2]在密闭器皿中用燃烧白磷的方法将空气中助燃成分除去,所得到的剩余气体完全不能维持老鼠和麻雀的生命。
    舍勒
    (瑞典)
    1773年
    [实验1]把硝酸钾放在曲颈甑中,曲颈甑的出口与一个膀胱做的气球相连。将曲颈甑放在炉火中加热,气球真的被一种气体充满了。把点燃的蜡烛放到气体中,气体燃烧得更猛烈了,放出耀眼的火光。
    [实验2]将硝酸银、硝酸汞、氧化汞和软锰矿(二氧化锰)放在曲颈甑中加热,得到了同样的现象。
    普里斯特利
    1774年
    [实验]用聚焦的太阳光来加热红色的氧化汞有气体产生,把点燃的干木条放入这种气体中,木条燃烧放出刺眼的光,老鼠放入这种气体中,老鼠过得非常舒服。他吸过这种气体以后,身心一直觉得非常舒畅。
    讲解:同学们对科学家的研究都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并从科学家的实验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结论,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科学家们分别从自己的实验中获得了什么,以及科学史对他们的评价。
    投影:如表2
    观看投影,对比自己与科学家的结论。
    表2
    科学家
    科学家的结论
    功绩
    给我们的启示
    伽利略
    空气是有重量的
    证明空气的存在,空气是一种物质。
    物质是有质量和压力的。
    托里拆利
    空气是一种物质,空气有压力
    梅猷
    玻璃钟罩内的物体X同时被烛火燃烧和白鼠呼吸所消耗。
    证明空气的作用是助燃和助呼吸。
    对比实验方法、空白实验方法、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卢瑟福
    空气中助燃的成分很难完全除尽。把剩余的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称为“浊气”
    发现氮气
    能将空气中氧气完全除去的物质是白磷。
    舍勒
    称助燃的气体为“火空气”
    制得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
    遗憾!他们二人都是燃素学说的忠实信徒,绝不肯对其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美国科学家韦克斯说“普利斯特利是氧的父亲,但他至死也不承认自己的儿子。”
    普里斯特利
    他告诉拉瓦锡发现和制得了一种助燃和助呼吸的气体,这种气体的助燃能力比空气强得多。
    拉瓦锡
    在大气(指空气)中并不是所有的空气(指气体)都可以呼吸,只有金属焙烧时,与金属化合的那部分空气才是合乎卫生的(指氧气可供呼吸),另一部分空气不能维持生命和助燃。认为他和舍勒、普里斯特利制得的气体是一种新化学元素,在1777年定名为oxygene。
    确定了空气的组成。
    学生对空气组成的实验探究。
    问题:我们回顾了空气探索的艰难。现在请大家想想拉瓦锡比其他人高明在什么地方?在探索空气的过程中最艰难的是什么?
    小结:(板书)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氮气N2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
    鼓劲:同学们是否想自己亲自来探索一下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情境: 设计实验
    [探究任务]1、证明空气的存在;2、确定空气的组成。
    [仪器、药品]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导气管、止水夹、火柴、气球、塑料瓶、试管、水杯、纸团;木炭、硫磺、红磷、铁丝、蜡烛(若需其他仪器和药品,请提出)
    发言:拉瓦锡的高明在于做了一个逆向实验,证明了氧化汞分解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还在于他总结了前人的所有了发现,而且测定了准确组成——氧气占空气大约1/5。(教师:也就是说其他人所进行的测定是定性的,即知道是什么,而拉瓦锡进行的是定量的测定,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有多少)
    发言:拉瓦锡最高明的是他不相信空气“只有一种气体”组成,不相信燃素学说,这应该是探索空气中最艰难的。(教师:也就是说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研究的关键)
    分小组讨论方案:
    [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案]
    1、塑料瓶口上套气球,捏塑料瓶,气球鼓
    2、试管连接单孔塞和导气管,导气管另一端放入水槽,手捂试管,水槽中有气泡。
    3、团一个纸团塞到水杯里,向下插入水槽里,再迅速拿出,纸不湿
    [确定空气组成的方案]
    梅猷的实验,提示学生选择仪器,并组装。
    卢瑟福的实验,提示学生选择白磷作为将氧气消耗完全的药品,但教师没有提供白磷,所以不同组有不同的选择。
    实验:检验自己的设计
    应用从科学史中所获得的启示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用思维。
    学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
    问题:1、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不等于1/5?
    2、剩余的气体是否都是氮气?
    3、实验中空气表现出了哪些性质,是哪种物质的性质?
    作业1:完成空气存在和组成的探究报告
    作业2:设计实验研究氮气和氧气的性质,并推测氮气和氧气的性质,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性质得出用途。
    作业3:科学家们发现土卫六与40亿年前的地球很相似,土卫六也拥有大气,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怎样研究土卫六的大气?
    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思维。
    将学习到的经验应用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为学生的创造提供空间。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
    1.    性质: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氮气N2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