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2009-04-30 21:17:14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掌 握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 解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再现表达 让学生复述自己所知道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等事件或人物事迹,培养再现历史情境的表达能力 分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掌 握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 解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再现表达  让学生复述自己所知道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等事件或人物事迹,培养再现历史情境的表达能力
    分析现象抓住本质  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  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置疑: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终于引发农民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从此,统一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陷入分裂。许多军事集团混战的结果怎样?出现了哪些分立的政权?在这期间,历史发展具有哪些特点?请读94页的单元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官渡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4-95页“导入框”和“官渡之战”课文以及插图《曹操赤脚迎许攸》,思考回答:
    1、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计策,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袁绍骄傲轻敌,留不住人才,所以才会败于他人。我们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将来才能取得成功。)
    过渡讲解: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南北。他在一个名叫赤壁的地方败给南方两个军事集团的联军,史称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5-96页“赤壁之战”课文和“文献资料·杜甫诗句”以及插图《诸葛亮》、《三顾茅庐》、《曹操慌忙逃跑》等,思考回答:
    1、赤壁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208年。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打败了兵力占优的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2、96页“动脑筋”:画中人物都是谁?他们去做什么?这里面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说得出来?(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关羽、张飞,后面跟着一个挑担的随从,还有一个人打开了
    门,他就是诸葛亮的书童。他们去拜访隐居在隆中茅庐里的诸葛亮,想邀请诸葛亮出山扶佐刘备。这个成语故事叫作“三顾茅庐”。)
    3、97页“动脑筋”:曹操败于赤壁之战是“天意”吗?那天刮东风有利于周瑜实施火攻,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所谓曹操的失败是“天意”之说,属于迷信意识。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他的军队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因而,曹操是必然要失败的。那天刮东风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偶然的;二是诸葛亮、周瑜懂得气象预测,选择了刮东风的那一天去进攻曹操。总之,曹操的失败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必然性因素。)
    过渡讲解: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和刘备的力量则壮大起来,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形成
    指导阅读97-98页“三国鼎立的形成”课文及《三国鼎立形势图》,思考回答:
    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的?
    国号  都城  建立者  建立年代
    魏  洛阳  曹丕  220年
    蜀(汉)  成都  刘备  221年
    吴  建业  孙权  222年
    2、230年,吴国发生了一件与今天台湾有关的事件是什么?
    (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临海水土志》记载了这件事,介绍了台湾许多情况,)
    3、根据99页“自由阅读卡”回答:我国古代丝织品最高水平的代表是什么?三国时期,哪一个政权的这种产品行销各地?
    (我国古代丝织品最高水平的代表是锦,蜀锦行销三国。)
    4、98页“活动与探究1·找一找”:右图哪些地方有错?错处如何改?
    国号  错误  订正
    魏  曹操称帝,221年,长安  曹丕称帝,220年,洛阳
    汉  诸葛亮称王,220年  刘备称帝,221年
    吴  孙权称帝,(定都)赤壁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
    5、98页“活动与探究2·比一比”:
    (1)填表
    国号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根据上表的统计,哪一国实力最强?哪一国实力最弱?
    (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6、99页“活动与探究3·看图分析”:
    (1)从画像上看,谁的年龄大?实际上谁的年龄大?
    (从画像上看,诸葛亮年龄大。实际上,周瑜的年龄大,而且大6岁。)
    (2)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为什么会不一样?
    (由于诸葛亮是文臣,很有智慧,文艺作品就将他塑造成“老谋深算”的年长人物。周瑜是武将,文艺作品就把他塑造成英气勃勃的年轻统帅,而不去管他们的实际年龄。文艺作品可以在大体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虚构和夸张,使情节生动有趣。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与历史的实际情况不一样。)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