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动荡中发展的南朝

  2009-04-30 21:53:07  
第24课 动荡中发展的南朝第24课 动荡中发展的南朝   辽宁省凤城三中 陈桂花(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士族;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2.思想教育:   ①南朝时期,北方南迁的劳动人民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②士族是一群腐朽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第24课 动荡中发展的南朝

第24课 动荡中发展的南朝

  辽宁省凤城三中 陈桂花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士族;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2.思想教育:

  ①南朝时期,北方南迁的劳动人民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②士族是一群腐朽的寄生虫,培养学生对剥削阶级、剥削制度的厌恶和痛恨的感情。

  3.能力培养:

  ①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士族的分析,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综合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士族和南朝经济的发展。

  教学难点:九品中正制和士族

(二)教学过程

  提问:淝水之战发生在哪一年?战争结果怎样?战后出现了什么局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淝水之战后不久,东晋统治阶级内部就发生了战乱,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399年,又爆发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加上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晋的统治。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强迫东晋皇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从此我国南方进入南朝统治时期,请同学们看课前提示。教师板书课题:动荡中发展的南朝

  一、宋齐梁陈的更替(板书)

  ①420年刘裕建宋,南朝开始。(展示南朝表,边指表边讲授)宋朝于420年建立,在此后的160余年里,南方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称为南朝。(指导同学划书)②宋齐梁陈的更替。(看P149图)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刘裕统治时期,为缓和阶级矛盾进行过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经济比较繁荣,社会比较安定。刘裕死后,他的子孙又连年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混乱中掌握禁军的萧道成夺取帝位,建立齐。齐的统治时间最短,仅有20余年。萧道成死后,他的子孙也开始夺位斗争,八年之内换过五个皇帝,到501年,大权落到了大将萧衍手中。502年,萧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这是南朝的第三个朝代。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较长,共达48年。梁末大权又落到大将陈霸先手里,他夺取帝位,建立陈。这是南朝最后一个也是最弱小的一个朝代。589年,陈被隋政权所灭。这就是历史上的南朝兴衰的简单过程。同学们要记住南朝的起止年代:420和589,还应记住南朝的政治特点是政局动荡,王朝更替频繁。准确掌握南朝的四个朝代顺序是宋齐梁陈。都城在建康,(此处用提问的形式小结)

  课前提示问到士族是怎样一个阶层?下面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士族是怎样一个阶层,它是怎样形成的。

  二、士族(板书)

  ①九品中正制。士族是魏晋南北朝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三国时期、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同学们看书上150页的注)也就是说各级官吏的选拔,是由各地有声望的推荐官推荐,并将人才分为九等,史称九品,以备政府选用。这就是九品中正制。(中正就是推荐官)那么士族是怎样形成的呢?

  ②士族的形成和发展。士族制度又叫“世族”或“门阀”制度。后来,评定品级,首先看门第,名门大地主大官僚的子弟,总是被评为上品。这样,一部分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重要官职,世世代代做大官。地主阶级中逐渐有了“士族”和“庶族”之分。请同学们看士族一目,找出“士族”的定义。请划书“一部分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重要官职,世世代代做大官,叫做士族”。然后对照士族的形成和特点一表,请同学们谈谈士族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士族在政治上有特殊地位,世代高官厚禄,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由于这些高门士族,支持东晋南朝各代皇帝,所以连皇帝也得让他们三分。(找一同学阅读150页第一段小字“宋孝武帝……自讨没趣”。)士族在生活上也享有特权。当时把非士族出身的地主叫庶族。(请一同学读士族和庶族之间的界限。)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说士族是一群腐朽的寄生虫?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士族靠着在社会上的特权地位,过着豪华的生活,他们一代一代的腐朽下去,除了享乐以外,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事也不会做,因此成了社会上的寄生虫。(指导读图王复指马为虎)由于士族非常腐朽,根本无能管理政治,于是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衰弱,庶族地主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由此可见,历史上任何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终将被历史淘汰。

  南朝的统治动荡不安,朝代交替频繁,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激烈。

  三、侯景之乱(板书)

  梁武帝统治后期,政治黑暗。他的儿子萧纪在益州做刺史,横征暴敛,贪欲无度,搜刮民脂民膏铸金1万枚,银饼5万枚,每饼各重一斤。由于梁武帝萧衍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这些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也动摇了梁的统治。548年,北朝降将侯景发动叛乱,攻下台城(宫城),饿死武帝。又分兵攻广陵,吴郡等地,到处烧杀抢掠,都城建康几成废墟,直到552年,梁将陈霸先收复建康,才结束了这场叛乱。

  四、江南经济的开发

  ①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请同学们讲课本151页大字前两行,然后划道)东晋南朝时候,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仅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农民达90多万,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经过劳动人民一、二百年的辛勤劳动,江南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②开发的情况。(请同学们看书,找出有关农业方面的发展情况)农业:南北方人民共同兴修了许多工程。吴兴的塘堰,可以灌田20多万亩,围湖造田,开出大片肥沃土地,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稻田里开始种植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普遍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到江南,还发明了水磨等。长江中下游一带,福建广东广西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下面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手工业的发展。冶铁业出现了以扬州、荆州为主的冶铁中心。灌钢法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也大大提高了钢的产量,钢不仅能制造锋利的兵刃,而且能制造坚硬的工具。丝织业、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参看彩图29)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

  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南朝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总结正确答案。小结: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劳动人民是最可尊敬的。通过江南经济的发展,更能看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同学们从小就应该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人类的生产进步、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两道练习题。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