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1

  2009-04-30 23:22:10  
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熟悉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熟悉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熟悉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非凡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熟悉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爱好,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 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 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往返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爱好,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重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重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重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重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 天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 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 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 (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 (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 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下一篇:地球和地球仪
上一篇:巴基斯坦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