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

  2009-04-30 21:21:54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①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②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①东西半球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①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②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①东西半球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课件、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初步认识了赤道、地轴、两极。如何利用地球仪判读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
    利用设问为新授课内容留下悬念。
    讲授新课
    一、认识纬线和经线
    展示课件  教材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①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②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让学生到黑板前指着地球仪说出,对说得好的同学应及时表扬。)
    提问  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
    展下课件  教材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教材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活动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由浅入深地学习。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教师指图,学生很容易自己说出。)
    ②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
    展示板图  五带分布图
    ③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④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控制课堂的气氛,对学习不积极、基础差、跟不上课堂进展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
    ①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②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像、理解。)
    学生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问题容易,让学生自己说出)
    ②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边指图、边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
    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教师与经线对比,让学生观察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第8页“活动”中第二问题,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的经线有2条。)
    ⑤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⑥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最好学生每人一份表格。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为了总结巩固上面讨论的知识,教师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询问、讨论,教师及时巡回辅导。最后展示答案。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90°
    0°~180°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的知识。
    二、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4(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学习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①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②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
    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教材第8页“活动”3。

中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综合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九年级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七年级英语教案 八年级英语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高二英语教案 高三英语教案

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高三物理教案

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教案 九年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体育教案: 初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

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中考备考复习资源: 中考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复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备考复习资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 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大综复习资料

教学论文: 教育综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班主任教学论文

推荐名言:
  •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