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和提高熟读,背诵的能力。 2.鼓励学生记忆一些优秀的古诗词。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文化遗产。 3.激发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鉴赏古诗词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古诗词。 2.应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行道树 一、导入 同学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走在路上的时候,基本上都不必担心会被晒黑了,因为这两条路的边上都有很茂盛的树木,为你们挡住了阳光。那你们有没有留意过马路两边的这些树木呢?…… 我听到有同学说没有,哪有人那么无聊啊,平白无事去留意这些树干嘛?但是,有一个作家留意到了,她就是张晓风。她不仅留意到马
《荷叶 母亲》教学案例 案例说明 本文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荷叶 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 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美文需要美读。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语文课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七年级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
七年级(下)课内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5课 伤仲永 文言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 谒yè 称chèn前时之闻 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 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感
塞翁失马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翻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 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式读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案例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 课前
《风筝》教学实录 《风筝》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作品,我一直想诠释它,我想借此引导学生探究鲁迅深沉博大的思想,获得丰厚的人生教益。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能否上成功,取决于学生对鲁迅思想的了解。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简单梳理了一下鲁迅的核心思想,作为同学们研究学习的蓝本。 一、走近鲁迅──牵住那一根线 1、关于
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明确了文章的线索、文章的过渡、文章的伏笔以及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课文的第三只猫部分,探讨课文真切的描写和深刻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1、生动真切的描写。 2、文章的寓意和主题。 三、
《我的母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胡适的《我的母亲》选编在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它的体裁是传记。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人生轨迹,选编的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历程,都是属于记叙类文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八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习目标】 1、自主掌握生字生词。 2、学会从题目初步感知、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3、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概括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学习他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 5、了解本文叙议结合,结构严谨,重点突出的特点。 6、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
伟大的悲剧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伟大悲剧”的深刻含义。 2.了解文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并品味当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
《最后一课》讲学稿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春》的教学设计 一: 学 生 分 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还要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学习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学习
《于园》 一、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能透过文字去展现画面 2、过程方法目标:学会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语句含义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我们园林的基本特点,并对之感兴趣。 二、教学准备 利用辅导课和早读课时间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
《竹影》教案 学习目标: 本文涉及到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美术,而是富有童趣,并由竹影引发到其他如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等。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对绘画和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
在沙漠中心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
秋天 一、说秋——激发学习兴趣(2分钟) 你喜欢秋天吗?你能为我们说说你的秋日印象吗?(学生自由说秋天。) 师小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总之,在同学们的心中,秋天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门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一共7个自然段,前6个自然段写景,最后一个自然段抒情,描绘了乡下独特、迷人的风景。细细阅读后,可以发现,前面6个自然段中,1、2两个自然段描写的都是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静态景物,如瓜架、花卉、竹林;3、4两个自然段描写的则是乡下人家常见的家禽,如母鸡、公鸡和
观刈麦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过程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了解古代劳
《社戏》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 尝试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 分析六一公公、双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析与提示 第五单元分析与提示 青岛 宋晓渝 这个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风筝》讲述的是兄弟童年时代的故事,《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散步》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诗两首》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都是讲述古时少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 顾之川 一、选编意图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方面发挥作用,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
皇帝的新装方案B 26 皇帝的新装(方案B) 青岛 邢德华 河南 何开平 ○教学目标 ① 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 ② 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 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皇帝的新装方案A 26 皇帝的新装(方案A) 青岛 邢德华 河南 宋志芳 ○教学目标 ①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节。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
页次:11/153 每页25 总数380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