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人性化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人性化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人性化教育理念

  一、概 述

  人性化教育分为四组八点,即:尊重、认可,分辨、换位,理性、温和,科学、完整。

  ●尊重是指对被教育者的某些认识,观点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这些观点、认识可能与我们的指导方针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冲突。而且从客观上来说也是行不通的,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宜一票否定。我们应该尊重彼此间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创造一些尝试的机会。如果他们的立意确实错了让他们接受一些现实性的教育也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多重性,多方位性及多角度性,他们所看到的往往是我们没有能看到的。他们所拥有的基本素质也可能是我们没有能及时发现的。而最终的结果恰恰证明了他们是正确的。
  ●认可是指对被教育者的信任与赞赏。不管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样的表现与结果,我们认定他们是优秀的。之所以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是他们遭遇到了不利于学习,生活,成长的各类因素。站在这一角度与立场教育,指导孩子,可以让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孩子们的是是非非。接下来我们再帮助他们化解生活,学习中的困难,障碍,铲除不利于他们学习,生活的不利因素。我们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分辨是指对被教育的思想,行为的分析,辨别,他们思想、行为的产生原因,路径,其中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其成败概率,所要承受的压力与负荷,所能获得的最大价值等等。我们知道:孩子们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一步的进取必然是受其思想与行为所支配。没有哪一个人是糊糊涂涂地获得成就的。但误入歧途的孩子却个顶个的糊涂,因为他们缺少分辨性的教育。
  ●换位是促进教育的实施,我们打着麻将,看着电视,嗑着瓜子却要求孩子去学习去做作业,孩子磨磨蹭蹭想做不做,要去不去。是孩子不听指导吗?是孩子懒散吗?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的指点,寻求父母的帮助,结果是父亲推母亲,母亲推父亲,推来推去推得孩子垂头丧气。如此的教育必然导致孩子漠视父母的指导,久而久之形成不听话的结果。
  ●理性是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孩子固执已见,不听劝解,我们难免会生气恼怒。如果我们任由情绪的发泄,此次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细致地倾听孩子的诉说:了解彼此的分歧所在,然后剥茧抽丝地帮助孩子们认识问题的本质,牵引孩子明智地到认识到自己的失误。自动加以调整,扭转某些不够成熟的认识与见解。
  ●温和是教育的必要手段。凶神恶煞的教育所培养的要么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无主见无立场的木偶人,要么是脾气爆燥,行为乖张,唯我独尊,见谁与谁为敌的心态变异者。有必要说明的是:温和不是没有威严,没有威严的温和是不具备感召力与影响力的。温和所产生的力量可以无所阻挡地剥蚀对方的主张与见解。可以毫不讳言地说:谁先失去温和谁先失去阵地。
  ●科学是换种方式。把生硬,僵化的教育转变为柔和,丰富的劝解。所谓推、拉不如引。了解对方的嗜好与需求,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相应的满足。不是说推牛下水不如引牛下水吗?使尽蛮力推牛牛也不动,拿把草走在牛前面,牛就不自主地跟着走了。虽然这个比方不是很贴切,但却能说明一个道理。使力不如使巧。所谓“巧”技巧也,技巧乃科学。
  ●全面是指我们不是单纯地把教育停留地语言这一形式,还需要落实到实际的行为上。督促孩子做作业是不是切实做了,要求孩子把字练好,字是不是切实练好了。在教育的初始阶段,我们就必须帮助孩子们形成说到做到的良好习惯。帮助孩子们形成善于接纳,善于行动的实际能力。世间最远的距离就是心到手的距离。不是危言耸听,孩子将来的成败就悬于动与不动之间。

  二、人性化教育的应用

  下面我们应用人性化教育来处理,化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各样的问题吧。对孩子们影响最大贻害最深又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贪玩,做作业粗心马虎。据不完全估计,这种情况在学龄期的少年儿童占有80%,只是程度有轻有重罢了。我们总会误认为是孩子的问题,其实这不是他们的主观错误,是他们患了一种称之为“现代文明病”的“感觉统合失调症”。
  感觉统合失调症可由多种原因诱发。比如: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居住、活动空间的狭小,家长的过度保护,以及大量电视刺激,对儿童心理生理发育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大脑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此外,胎位不正、早产、剖腹产、摇抱少、婴幼儿期活动空间不足、爬行不足、依赖学步车、对孩子太放纵或干涉过度等等都是产生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孩子一般表现为:学习成绩欠佳、多动、粗心、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急躁、心理脆弱、交际障碍、肥胖、厌食、胆小、粘人、动作不协调等等。心理学家把这类情况分门别类地总结,归纳为:听觉、视觉、触觉、平衡、本体五大类的感觉统合失调。并分别做了相应的阐述。
  ●听觉统合失调:表现为经常忘记老师口头布置的家庭作业,或者忘记下节课带什么学习用具,他们上课总是东张西望,老师讲的知识一点也听不进去,也不在意家长对他的呼喊,同时,这类儿童的记忆力欠佳。
  ●视觉统合失调:表现为课内课外阅读时,常会出现读书跳行,翻书页码不对,演算数学题常会抄错等等视上的错误,从而形成学习障碍。
  ●触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心理上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的感觉,在学习与生活中则表现为好动,不安,办事瞻前顾后,甚至怕剃头,怕打针,这样的孩子被家长带到医院请心理医生诊断,总以为孩子患了“多动症”。
  ●平衡统合失调:表现为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观测不准距离,做事时协调能力差,甚至穿鞋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将鞋穿反,由于距离观测不准,会让孩子无法正确掌握方向,对事物的兴趣逐渐减少。
  ●本体统合失调:表现为在上体育课时不会跳绳,跑步时动作不协调不准确,*在上音乐课时,常常发音不准,甚至与人交谈,上课发言口吃等。
  通过对感觉统合失调症的了解,我想我们大家就会比较体谅孩子们了,接下来我们更迫切地想要了解的是怎样对感觉统合失调症加以调整与干预吧。感觉统合失调症可借助《小海龟感统训练》中的一百二十项游戏加以改善与调整。感觉统合训练的最终目标是:
  ●提供给儿童感觉信息,帮助开发中枢神经系统
  ●帮助儿童抑制和调节感觉信息
  ●帮助儿童对感觉刺激做出比较有结构的反应,最终目标是达到儿童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如行为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们通过感觉统合训练,会大幅度地提高综合素质,善于思索,勤于钻研。及时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与困难。

  三、迷恋网络,早恋等问题的分析与化解

  我们知道,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遭遇到感觉统合失调这一单一的问题,还可能出现迷恋网络,早恋,逃学,不服管教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与辨别。
  ●孩子迷恋网络有着多重原因,一方面是缺少家长的陪伴及正确引导,盲目地迷恋网络游戏,另一方面是网络游戏的多维刺激,比如:视觉,听觉及中枢神经持久而强烈的兴奋刺激。还有就是从众,好于冒险,喜爱创新的心理趋势,进出网吧的孩子大多是三五一群,热烈地交谈着自己打游戏的心得体会鱼贯而入。另一方面则是以此逃避学习,生活中的苦恼,更主要的是孩子本身没有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支撑。以虚拟的网络来填补,充实内心的空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引导孩子学习相关的电脑知识以及各类软件的应用,以学习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帮助孩子形成多方面的兴趣,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其应用原理就是以健康,积极的兴趣挤占不良兴趣。另外一点就是多听孩子倾诉,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帮助孩子排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类困难,问题。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促进孩子形成接受指导,约束自我的意愿与能力。
  ●关于早恋其实有可能是我们过于敏感。孩子最初的心理状态还是处于比较正常的交往。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同一层次,同一界面的交流,沟通对象,和家长的交流,沟通基本就是接受训导,很难与对话者获得一种共鸣。这样他们就在家庭以外的群体中寻求与自己能够平等交流,有共同见解的谈话对象了。如果交谈比较投机必然会加大交谈的概率与时长,这样一来大家包括同学,老师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是在早恋。接下来是批评,教育,但又缺乏理性,科学的方式方法。最初他们会倍感委屈,时间一长,由外在意识的引导,内在心理的认同,当事人也就不知不觉地往这一方面发展了。面对隐入早恋的孩子我们应该认可孩子对于情感的需求,不是片面地认为:早恋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必然影响学习,其实一个人如果得到了情感,精神的相对应满足就会如虎添翼,激发内在隐藏的大量潜力。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也有少部分孩子可能不能理性地把握感情的尺度,逾越了正常的范围,这时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设想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保障孩子的人格与尊严的同时帮助孩子们矫正认识误区,及时阻止、遏制不良后果的发生。
  ●逃学在成绩欠佳的学生身上是屡见不鲜的。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一、看不到希望,又要受到一定的管制,因为某些事件的冲突导致情绪的骤然变化,干脆破罐破摔。二、因为学习成绩欠佳,始终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尊重、认可,内心感到压抑,痛苦,自身又无从寻求突破。绝望之际以逃学寻求逃避。应该说逃学的孩子并不是刻意要逃学,但一旦有一次逃学就会形成习惯,稍有不顺就以逃学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心理上一般比较脆弱,承受打击与伤害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其父母的基本素质 呈现两种极端,一是素质较高,自身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工作,因此没有过多的时间及时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指导,
  ●对于不服管教的孩子我们是喜忧参半。不服管教说明这孩子有个性,不是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中庸之人。这样的孩子一般比较自负,敏感,对自己对他人的要求都比较高。特别强调面子,尊严,善于捕捉他人的漏洞。往往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出现与人抬杠的局面。如果教育者能以自己的博学多识获得对方的信任与认可,以后的交流与沟通就容易很多。相对平凡的教育者对这样的孩子宜先感动对方,让对方看到你的优胜之处。在保障对方的人格,尊严的同时委婉地与对方交谈,效果也会很好。切忌简单,粗暴,所调“玉不琢不成器”,但“琢”得小心谨慎,不能刀辟斧削地乱来。这样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胆大无忌,可能是越不能做的他越要做,所以很容易受不良习性的影响与诱导。这是让我们深感忧虑的一面,很多误入歧途的孩子大致就是这一类型的。因为机缘,因为某些难以预知与控制的事件而犯下无以弥补的过错。

  四、简述学习框架,人体生物节律周期、心理意识

  学习框架就像是个魔术棒,在小学阶段,男生逊于女生。但在初中,高中后男生却遥遥领先。这种状况就是学习框架所起的作用。女生比较善于听从父母的教导,也就获益于父母帮助她们打下的学习框架。男生不太善于接受父母的指导,督促,不能完整地接受父母帮助他们打下的学习框架。因此影响了对知识的吸收,消化。无形中形成了逊于女生的局面。但到了初中,高中时。情况却不同了。因为男生自己打下的框架可以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充而相应扩大,框架越大越能容纳学习内容。女生却不然,她们所取得的成绩取决于父母给她们打下的框架的大小,往往在初中就不够用了,但她们却不善于自己扩充,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对知识的吸收与接纳。所以她们往往是事倍功半。
  人体生物节律周期是指人从出生开始其智力、情绪、体力都按照高潮期-临界期-低潮期的顺序,循环往复地发生周期变化。情绪的变化周期是28天,体力的变化周期是23天。智力的变化周期是33天。每个周期的中间两三天,人的智力、情绪、体力都不稳定,这几天被称为临界日。临界日以前的半个周期是高潮期,临界日以后的半个周期是低潮期。
  了解了生物节律周期我们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但某一次却有所滑波,有的孩子平常成绩平平,关键时刻却出人意料地考出了好成绩。其实,这都是人体生物节律周期所起的作用。前者可能遭遇到了人体生物节律周期的临界期,后者则可能是巧遇人体生物节律周期的高潮期。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同的生物节律周期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果。人体生物节律周期除了在关键时刻起决定作用外。在平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也同样会左右我们的得失成败。让人甚感惋惜的是:一般是负面作用。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学生会因为一次,两次的学习成绩考的不怎么理想而否定自我,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导致屡次发挥失常。而这时父母,老师不能给予应有的体恤与维护,只是盯着学习成绩做文章,有的家长甚至呵斥,责骂不已。给本已痛苦不堪的学生造成更为严重的精神,情感上的伤害。慢慢也就无心学习,破罐破摔了。鲜有其人能够因为一两次考的比较好而建立相应的信心,树立对学习的兴趣。持续保持学习的最佳状态。
  了解了人体生物节律周期对人的影响,我们也不可以过度渲染这一因素对我们的制约与辅助。因此对负面的影响诚惶诚恐,或者过分期待辅助性的作用而不思进取。其实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肚里没货就是天天都是高潮期也没用,而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与斗志,就是遭遇低潮期也不用忧虑,因为人体生物节律周期也是欺软怕硬的。主要对那些信心不足,平时学习不够扎实的现象才能兴风作浪。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我想那些考上大学,建树自我的人士不会每次都能巧遇人体生物节律周期的高潮期吧。
  心理意识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有家长说:某某命好,养的孩子会学习,我的命不好,养的孩子不会学习。或者干脆说:这孩子有读书的命,那孩子没有读书的命。结果会读书的孩子得到良性刺激,更加热爱学习。因此形成良性循环。“不会读书”的孩子得到消极的暗示,也就无心学习。陷入恶性循环无以自拔。其实所谓:“读书的命”,“不会读书的命”都是一种心理意识。不同的心理意识造就了不同的实际结果。一个小故事更加佐证了心理意识对人的正负面影响。
  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有位叫罗森塔尔的心理学教授,他相继做了两个试验。第一个试验是把一群老鼠随手分成两组交给两个饲养员。对第一组老鼠的饲养员说:这是一群非常优秀的老鼠,你要好好喂养。对第二群老鼠的饲养员说:这群老鼠没有什么特色,你只要不让它们死了就行。几个月后,教授查看两组老鼠的生长情况。结果发现:第一组老鼠在捕食,毛色的光泽度,抗病能力,抵御天敌的灵敏度等方面远远优于第二群老鼠。接下来,教授又到一乡村小学做了个试验。在某一班级,他随手抽出二十份试卷,对老师说:这是二十位非常优秀的学生,将来必然有很大的出息。二十年后,教授对这二十位学生一一做了随访。发现当初的二十位学生个个都成了精英。无论商界,政界或者其他领域他们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进步与发展除了内因起作用外,外援性的支撑也是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我们家长对这个问题是需要有所思索的。因为我发现:我们习惯于空洞无物,干巴巴的训导孩子们:你要努力学习,学好了才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我们对于学习不理想的孩子总是强调他们主观不努力,谴责他们懒惰,不思进取。并煞有其事地教导他们:外因只起推动作用,内因才起决定作用。却没有意识到:本应起推动作用的外因往往只是对孩子们的呵斥与否定,结果导致外因所起的并不是推动作用而是压制作用。试问:被压制的孩子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吗?
  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人与人之间又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就形成了教育不可模式化,单一化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