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家庭教育理念是预防青少年犯罪之本

完善家庭教育理念是预防青少年犯罪之本

完善家庭教育理念是预防青少年犯罪之本

  就整个人类而言,青少年不仅代表着社会未来,而且也是现实社会构成中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主体。然而在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青少年平均犯罪率占社会犯罪的78%左右。如何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不仅成为执法机关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净化社会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热点。从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问题研究的角度出发,优化的教育体系作为预防环节,比犯罪后感化教育的事后重塑更为重要而且有效。而在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位一体的教育工程中,家庭教育在对人们的启蒙成长过程中,同时家庭做为社会的构成细胞,其教育机制的优劣,对青少年的成长及守法意识的培养有着普遍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仅就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之影响及其理念的完关头阐述自己的浅见,试图引起普遍家庭的共鸣或探讨,抛砖引玉,使预防与遏制青少年走向犯罪的效果逼进最理想的极限。
  家庭及其教育的潜能,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因素诸多,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

  (一)家长的素质及行为影响是青少年形成个性的源头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人生的启蒙老师,也是其自觉模仿的偶像。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和品质是塑造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前提。
  首先,从青少年乃至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看,子女从学话开始,就将父母做为样板,并把模仿的行为逐渐复制出来,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家长日常的举止言谈都会在子 女的潜意识中留下烙印。家长的素质及每一个行为表现,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儿女。使其在成长的起步阶段,就会养成不同的个性。如果父母对子女亲切、宽容,能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富有同情心,并具有良好的品质,充满自信,那么其子女也将会朝着自信,具有良好品质、富有同情心,能够宽容、理解他人的方向发展,并将伴随孩子的一生。相反,如果父母其本素质低劣,对社会持不正确态度,消极、粗俗,甚至行为恶劣,那么将引导子女向反方向发展,就会产生认识错误、情感偏颇、意志消极。生活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中的少年人由于缺乏自身的心理准备,又不具备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使其在模糊之中去进行负面塑造,不自主的养成恶习,自觉不自觉地就会上犯罪的道路。如少年犯李某抢动劫、伤害案件,透过对案情的调查,究其走向犯罪的原因就在于:李某之所以走向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其父亲的影响起到了绝对的诱发作用。李某的父亲在工厂的劳动岗位上懒散成性,而且染上酗酒打闹恶习,在社会上结交"哥们",取不义之财来满足奢侈的享乐,并经常将场所移至自家,年少的李某最初由惊恐转为麻木,又从麻木转为模仿,不满十六岁便开始吸烟饮酒,辍学流入社会,向其父亲一样在渣层之中结交"知已",横行于市,为满足其日益升级的腐朽享乐欲,抢劫作案五起,最后为帮哥们打仗致人重伤而东窗事发。
  其次,家长的文化水平与精神素养的高低对家庭功能的发挥,教育方法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纵观笔录调查中所参与的教育不当家庭,多是由于父母缺乏现代社会家长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精神修养,对家庭关系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认识偏颇,由此影响家庭教育方法的改进与落实,养子不教或教子无道,使处于思想波动、易于冲动、可塑性极强的少年儿童得不到正确引导和培育,最终走向犯罪。

  (二)家庭中的道德心理氛围是塑造子女品德的基础

  家庭内创造良好的道德心理环境,不仅使做家长的能够体现自己本身的社会价值,而且必将影响子女的道德心理塑造。同样不良的甚至低级恶劣的家庭道德心理氛围则会感化青少年造成道德观念的畸形发育,在不断膨胀的过程中走向犯罪道路。调查表明,下列几种畸形的家庭氛围容易诱使青少年产生社会暴力行为,引发犯罪。
  1、家庭结构残破的氛围。家庭结构是指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而产生的家庭成员组成及相互间的联系。家庭结构残缺或破裂所导致的家庭氛围混乱或畸形发育,与未成年人犯罪有较密切的关系。家庭的不幸,缺乏母爱或父爱,使这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极不健全。社会化是社会规范在个人心中的内化,是人们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生活技能、适应社会规范、认同社会角色,从而成为一名合作的社会成员的过程。青少年时期则是这一过程的失败或中断。在这种问题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一方面因为缺少正常父母之爱,加上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常常易于形成孤僻、冷漠的个性特征,甚至可能会演变成残忍,冷酷的人格特质。遇到挫折总是首先想到用暴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于脱离家庭到社会上寻求情感上的慰藉和满足,结交一些不良朋友,从而轻易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15岁的少年犯韩某,其家庭氛围就是随着父母离异,韩某随父亲生活,其父由于人生意识消沉,不仅对社会对工作认识恢退,甚至对自己的家庭及唯一的儿子不管不问,家庭气氛的转变使韩某从无奈到厌倦,最后离家出走,与社会上的流浪儿一起,合伙以偷盗、抢劫为生,结果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由于父母感情不融洽经党争吵以至分居、离异,使家庭组成残缺不全,家庭环境不良,家庭对子女的社会义务难以完全履行,往往使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缺少必要的保证,容易造成子女的心理创伤和自卑感,使他们产生对父母、他人、乃至社会的不信任和不满情绪,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走向犯罪。如未成年人魏某在父母离异后与其父起生活,但其父作风不好且嗜酒如命,并经常发酒疯殴打魏某,有时竟使魏某带着父亲留下的青肿去上学,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竟然很难得到保障。一次学校要求购置新校服,魏某向其父亲要钱遭到斥责后,趁其父酒后熟睡之机用斧头将其父砍死。
  2、家长道德畸型的氛围。心理学家认为,未成年人具有可塑性大,好奇心强,善于横仿,易受暗示的特点,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子女的心灵上打下烙印。孩子对父母一切行为观察和接触十分细微敏感,并刺激着他们模仿大人的行为去行事,职果家庭内的氛围腐俗低级,长期的潜移默化,感染熏陶,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生活态度、情趣和个性的形成,而容易使其养成缺少社会责任感、悖德、冒险、求刺激的心理机制,在耳濡目染中效仿变坏,甚至成为罪犯,如未成年人闫某猥亵作童、奸淫幼女一案,其家庭的道德氛围就成为其走向犯罪的直接诱因。其父生活作风腐化,经常夜不归宿,其母为寻平衡图报复也开始找男人乱搞两性关系,导致夫妻互不"干涉",二人时常将一些淫秽书刊、录像带带回家中,在对闫某不回避的情况下一同进行观赏,甚至淫乱,闫某在滋生好奇的欲望膨胀后又进而演变成猎奇,未满15岁,就开始蹲女厕所,用手棍等抠捅女生,并先后以诱骗、恐吓等手段,将9名幼女奸淫。

  (三)家长的尽责及教育方法的优劣是青少年养德修心的关键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及家长对社会发展的理解,望子成龙的心态已形成新的浪潮,而在实现美好愿望的过程中,家长的尽责与优化教育方法是关键,子女同父母每天生活在一起,在父母面前往往自然地、毫不掩饰地暴露出弱性和错误,家长对子女细致了解的程度是老师难以做到的,由此对子女教育的针对性只有家长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决定青少年飞跃成长或畸变的正反例证举不胜举,仅就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畸形教育模式,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溺爱型。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子女过分娇宠,视若掌上明珠,对其物质、精神生活上的欲求一味满足,唯恐拂意,对其过错则无原则迁就,袒护乃至包庇,久而久之,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自私自利、骄横任性、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的人生观,自我评价超越现实,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娇纵溺爱所形成的不良习惯一旦恶生膨胀,遇到外界不良诱因,极易导致违法犯罪。如某中学年仅16岁的要某,家庭条件优越,父母亲过分溺爱,从小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秉性,为满足自己享乐的欲望,竟伙同另两名同学一夜间对出租车司机抢劫作案四起,并将一名被害人刺成重伤。
  二是粗暴型。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标准时,便"恨铁不成钢",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子女,深信"不打不成才",如一名9岁男孩,因考试成绩没有达到母亲的要求,便被母亲打得皮开肉绽,造成重伤害。在这位母亲眼里,孩子根本没有独立人格,仅仅是其私有财产。这种观念在社会上普遍存在。未成年人虽然还不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权利方面也受到一定限制,但未成年人所具有的自由权、人格权、健康权等权利并不因其年龄小就可以不被尊重。有此家长对子女平时放任不管,当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时,又不能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而是打骂、体罚,这些教育方法,使未成年人身心极易受到伤害,从而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增大与父母间的感情隔阂,形成孤僻、冷没、暴躁、自卑自私的性格。人都是需要爱的,子女在家庭中得不到关爱,就会转向社会觅求同情和温暖。受到坏人引诱,则会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是奢望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但对子女的期望应从实际出发,切忌超前要求,寄望过厚。人的智力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强求和违拗。否则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如本市某中学未成年学生张某,其家长人际关系活跃,一心想为张某营造良好的成才培养基,不惜花钱托人让张某进入重点中学,对张某有需满足,无需也要给予,一心追求张某的成绩 能名列前茅,而根本对张某的心理素质充而不闻,在一次月考中发现张某学习成绩低下,而转 为责骂体罚,张某便偷走家里的七千元钱离家出走,在所带钱款挥霍贻尽后,便结识交伙同他人入室抢劫,附入犯罪深渊。
  四是放任型。即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的成长漠不关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失去了家庭教育的社会职能。这类家庭主要是在我国农村和城里经商或父母忙于工作事业的家庭。前者主要是由于家长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教育。或只注意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教育不管不问。甚至什么都不管不问或干脆让孩子弃学从商。后者如一些知识分子、双职工及干部家庭,父母大都忙于单位的工作和自己的事业,很少有时间顾及家庭和子女,对子女学习,生活情况了解甚少,放松了对他们的教育,使他们很难迈好青春第一步。这类家庭,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未成年人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怪癖、冷酷,自私,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刺激,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基于家庭及其教育理念对预防青少年犯罪重要和不可替代作用的理解,笔者认为,优化家庭教育机制,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作起:
  (一)强化你的综合素质修养,提高你的知识层次,开阔你的知识领域,矫正你的认识社会角度,深化你的理解社会层次,增强你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你的良好形象,富集你的说教能力,以身教的方式去熏陶和感化子女,以言教的方式说服子女,使子女因你骄傲,崮你而敬佩,使他们在萌芽中就能够养成良好品性,认识到守法之重要,自觉主动辅没自己成长的轨道。
  (二)敞开你的胸怀,时刻注重清洁家庭气氛和道德心理环境,以积极的观点去面对社会,以和谐有度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及家庭关系,以高尚的道德思想去教育子女,绝对杜绝利已教育,家庭暴力,严格避免不良思想意识,恶劣家庭氛围,庸俗书刊音像污染子女心灵,以优越的精神环境,为子女营造快乐、和谐、有序、守节的成长气氛,使其从中正确认识人生,提高道德水准,强化学法守法的自觉性。
  (三)尽到你的责任,关心子女成长,把握其思想脉波,及时更正其错误认识,通过共同生活中的接触,时刻注意及时捕捉共缺点、错误及不良个性,利用餐桌课堂、故事课堂、谈心课堂等方工灵活并及时 施教,要因势利导,以理服人,引导子女该向什么方向努力,该改掉哪方面错误,摒弃哪些谬误。不仅要在物质上为子女创造成长条件,更要修补子女在学校、社会中管不到或管不了的断层。
  (四)启动你的激励,要及时表扬与鼓励,对子女遵守公德、取得成绩及时表扬与指引,增强其荣誉感,激发春争了下一个荣誉的兴奋点,久而久之则培养子女正确的人生观与进取心。对子女的错误和过失应该鼓励其改正,千万别把子女一看到底,损失处尊,使其在伤心落泪之余,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甚至自暴自弃,走向危害社会的极端。
  (五)开发你的教育渠道,要及时与老师配合,利用社会有关活动的教育途径,在学校教育、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中,让子女有足够的胸襟和眼界去认识,面对社会,使其有为社会公德而动的空间,通过其表现受到赞扬,使其在自豪中培养良好个性,独立参加或过错成有益活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守法奋进,这样才能使青少年不仅成为学法守法公民,而且成为社会未来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