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失误导致少年失足又一篇

家庭教育失误导致少年失足又一篇

家庭教育失误导致少年失足又一篇

  之六:家庭,让他们的人生平添了缺憾

  家庭,让他们的人生平添了缺憾——走近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记者李亚杰、李薇薇他们努力过,曾有做人的理想和学习的目标;他们沦落了,缘于家庭的影响和欲望的诱惑。迈进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沉重的大铁门,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罪恶曾在这些孩子纯真的脸上化为狰狞,无论如何也
  想象不出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未成年犯”。19岁的杨洪(化名),把幽幽的目光扔在了窗外。在这里第一次和爸妈见面时的情景,他至今忘记不了——“爸妈刚见到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只是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爸爸哭,也是第一次感觉到我和爸爸之间不再有任何隔阂。”
  “儿子,是老爸没有教育好你,10年也好,15年也好,老爸老妈都会等着你。”杨洪不停地重复着爸爸当时说的这句话。“我恨死了自己,自己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曾几何时,这些孩子在被坏人拉拢、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时候,家庭没有成为阻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第一道防线。
  “从记事的那一天起,家里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碗和盘子,为了琐事爸妈老是打架,甚至动菜刀。”17岁的安明(化名)用手比划着说,“我7岁的时候,他们就离异了。”
  “后来,爸爸进了监狱,我和弟弟跟着爷爷奶奶过,他们没有办法挣钱养活我们俩。辍学后,就跟着比我岁数大的人在社会上混。”
  家庭,是幸福的摇篮。亲情,是温馨的港湾。这些孩子渴望依偎在摇篮里,停泊在港湾里。15岁的于波(化名)用残忍的手段将同学的妹妹杀死,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爸妈离婚后,妈妈又生病导致下肢瘫痪。平时她拖着残疾的身子,做点零活,根本没有时间关心我,不顺心的时候,还经常打骂我。”“受委屈的时候,就跑出家门,结交了一些社会上不三不四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看凶杀片、恐怖片。”一项调查表明,在闲散未成年犯中,72.5%的孩子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在家里无法忍受父母无缘无故打骂,或者犯了错误被父母打骂,或者是自己犯了错误怕父母责骂。
  “如果在家里能够找到温暖,我为什么要到社会上去混呢?当时没人管我,我心里委屈过,为什么别人的家长对孩子这么好呢?”安明说。
  在人际氛围不好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生活中伴随他们的多是争吵、打骂,他们难以体会到家庭的温馨,缺少来自长辈的心理上的抚慰和恰如其分的生活上的关照。“‘家’对他们来说成了‘枷’。一旦家庭内部发生冲突或者有任何外力驱使,他们便选择了摆脱家的束缚——离家出走。”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关颖说。北京市丰台区的叶剑、刘超(均为化名)家庭条件优越,俩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朋友。由于父母管束的缺乏,都染上了赌博、抽烟等恶习。在观看淫秽录相后不能自拔,商量着寻找机会效仿,最终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犯罪时两人年仅15岁。
  17岁的赵磊(化名)因强奸、抢劫、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6个月。自小漂亮、聪明的赵磊深得大人们的喜爱,养成了任性、霸道、追求享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胡作非为的恶习。
  爱孩子是父母天性。父母理智、温馨的爱,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然而对孩子爱过了头,从而陷入溺爱,便是害了孩子,同样是父母的失职。
  当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流落街头的时候,当他们因犯罪被判刑,真的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他们却又从心底里渴望亲情、渴望温馨家庭。
  “说句心里话,我当时真的恨他们。但我还是常常想念我的爸爸妈妈,毕竟是他们把我养大。”安洪的眼泪终于没有控制住,尽管他在一直努力地控制。此时的眼泪是流离的星光,折射出家庭和亲情的光芒……

  之七:我国家庭教育存在五大“偏差”

  目标上重智轻德、观念上守旧偏激、方法上重保护轻自立、手段上重物质轻精神、时间上重入学后轻入学前……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蒋月娥指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这五大“偏差”,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什么当前一些孩子中存在娇惯、任性、心理脆弱、缺乏毅力、不易与他人合作等问题?蒋月娥认为,这与一些家长注重智力投资、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孩子道德教育、良好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让孩子在双休日参加英语、奥数、作文、乐器等学习班,剥夺了孩子参加适度的劳动,走入大自然、参与实践,关心社会与他人的权利和机会不无关系。“北京市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家长们的‘知与行’不统一,理论上明白首先要重视教孩子做人,但在实际行为上对智育远比德育重视得多。”
  蒋月娥认为目前不少家长还是用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认识来教育孩子。“这主要有5种表现方式。一是母亲对家教重视,但是父亲重视得不够。”蒋月娥强调,家庭教育必须是父母共同对孩子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二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往往和同事、亲朋好友念叨孩子的问题以及家庭教育中的困惑,但是主动与学校老师交流、探讨不够。”关于第三种表现,蒋月娥认为是关心孩子智力培养和身体健康,但是对孩子心理健康关心不够。“第四、第五是家庭成员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不一致,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和期望孩子成材时,更多地想让孩子成为什么‘家’,轻视工人、农民等职业。”
  此外,蒋月娥指出,我国现在多数是“4·2·1”家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家长把孩子放在翅膀底下,陪读、陪送、陪练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们缺少自立自强、耐受挫折、艰苦奋斗的精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孩子说买什么就买什么,家长注意这方面的投资,却缺乏应有的精神奖励。”
  蒋月娥最后指出,传统观念是等孩子上学再进行教育,因此,长期以来缺乏对学前教育的系统研究。“尽管目前学前教育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但是存在盲目性,表现为拔苗助长,低龄学高龄的内容,结果是人为地超越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蒋月娥提醒还要防止家庭教育学校化。“很多人不重视发挥家庭环境教育的特殊功能,不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而只注重配合学校抓孩子的作业和学习成绩。”

  之八:家庭教育急需“法律之绳”规范

  一位3岁孩子的母亲李女士最近感到十分烦恼:“孩子越早进行识字教育越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早在一年多前,在一家儿童早教机构的指导下,李女士就开始对女儿进行识字教育,购买了相应的教材和磁带,家里的大小物件也都挂上了相应的字卡。可不久前一些报纸纷纷报道的“孩子识字过早易致心理疾病”又让李女士感到强烈不安:“都是专家,意见却截然相反,我到底该听谁的?”无所适从的李女士始终也没有找到一家权威机构能够解答她的疑问。
  相信有过这种经历的家长绝不止李女士一人。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希望获得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上海市妇联副主席、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禄宁介绍,根据调查,仅在上海,就有96.27%的0到18岁儿童家长,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目前的家教指导工作在有效性和科学性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天津市儿童发展中心日前对5000名母亲进行的“母亲教育需求问卷调查”显示,99%的母亲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43%的母亲对科学的家庭教育有培训要求。由此可见,社会上科学育儿方法的需求极为迫切。巨大的需求催生家庭教育市场。相关内容的家教书籍、报刊、电视节目充斥在人们周围,相关“专家”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频频亮相指导,提供的建议五花八门。究竟什么是科学的家教方法?被搞得“一头雾水”的家长更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了。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课题的法律所所长鞠青指出,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与我国学术界在儿童成长规律、家庭教育方法上存在分歧有关外,更多的是由于专家和非专家的混合,媒体的炒作增加了家庭教育指导领域的混乱:“目前一些所谓的家教专家并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不懂得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他们提出的家教建议多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但是因为家教结果不会即时显现,这些建议往往还被饥不择食的家长采纳,从而使家庭教育陷入误区。”
  王禄宁介绍,目前上海市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和科学研究显然跟不上实践发展的需要。“现在不少家庭中存在的父母在教育观念上重智轻德、重智轻体、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经验;教育态度上溺爱、放任与控制、限制共存;教育行为上,重言教轻身教等问题也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力有关。”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妇联把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工作的一部分,发挥协调优势,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妇联已建立了遍布全国的五级工作网络,联合有关部门创办了30多万所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全国县以上单位建立固定家庭教育咨询站5.5万多个。
  “由于没有立法,相关政策不明确,造成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部门职责分工不顺,妇联的工作力度受到影响,相对比较完善的家教网络没有更好地发挥相应的功能。”在鞠青调查过的各个家教机构和部门多数存在经费困难等问题。据了解,我国大部分地方家庭教育工作没有专项经费,只能采取自筹经费的办法。另外,由于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源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家教指导一线师资紧张,而且各级各类家长学校教材内容质量也参差不齐,急需更新。目前,在我国的宪法等基本法律法规中,有30多条规定涉及家庭教育的责任与要求,但还没有一个针对家庭教育的专门法律。专家们呼吁,现在迫切需要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化、法律化,以保障科学的家庭教育能够全面、长期、稳定、持续进行。
  “正是因为缺少法律规范和法律的支持才使得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展缓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鉴于这样一个深刻的认识,上海市妇联正在牵头起草“上海市家庭教育条例”,开始了家庭教育地方性的立法尝试。

  之九:失足少年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

  为什么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同样遭受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暴力、凶杀、色情等有害信息的侵袭,有的孩子会学坏,有的就没有呢?
  “关键在于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里,从小接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认为,现实生活中孩子选择什么追求什么,家庭教育起到很大制约作用。“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是奠基工程,社会影响力对孩子发挥作用往往是通过家庭教育实现的。”
  中央综治办和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通过对2000余名未成年犯和1000余名普通未成年人的比较也显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未成年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
  作为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所长鞠青介绍,在她采访过的未成年犯中几乎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家庭问题。“调查显示,未成年犯和普通初中生的父母在关心孩子方面的最大差异,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够上。”
  鞠青介绍,这项调查列出了未成年人日常生活学习中涉及的学习功课、健康、体育锻炼、与同学交往、业余爱好、思想品德、吃饭穿衣、花钱、心理状况、闲暇活动等13项内容,考察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情况。
  “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内容看,无论是闲散未成年犯的家长还是普通初中生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三项内容中都有健康和学习功课,但与普通初中生的家长还最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相比,闲散未成年犯的家长关心最多的另一项内容却是吃饭穿衣。”
  此外,闲散未成年犯的家长对孩子关心最少的三项内容其中之一还有“心理状况”。鞠青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访问一名故意杀人的未成年犯及其家长时,双方对这个孩子成长历程的描述有着很大的出入:“家长说孩子上小学时一直都很好,就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学校环境不好才跟坏孩子学坏了。而孩子自己说,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玩网络游戏,无心学习了。这说明,许多家长对孩子并不了解。对孩子心理状况的变化关注不够的直接后果,则是不良心理加剧,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有心有力无法,目前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父母教育能力的极度缺乏。”鞠青指出,与国外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是虐待和忽视相比,我国的父母大多数还是非常关心孩子,只是教育方法不当。“调查显示,未成年犯家长中对待孩子的主要问题,一是娇生惯养,什么事都顺着孩子;二是要求非常严格,什么事都要管,分别占到40%左右,而对孩子的家庭暴力只排在第三位。”“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专家们指出,正是由于未成年犯的不少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致命的失误,加上对孩子了解不够,以及教育方法失当等问题,才使得孩子在做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栽了大跟头——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

  之十:大半失足少年来自溺爱型家庭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曾经判处过这样一名未成年犯:孩子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父母对他十分溺爱,曾雇用三个阿姨照顾他,使他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一次在学校踢足球与同学发生口角,被对方打了一个嘴巴,他竟跑回教室拿出刀子将对方扎死……
  前不久,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与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随机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显示,这些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普遍较差,存在着4种不同“缺陷”,其中“溺爱型”家庭在被调查者中占到半数以上。“溺爱型家庭在孩子心灵上播下自私、任性的种子,极易发展形成不良的个性,偏好反社会行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判员尚秀云介绍,在未成年犯家庭中,家庭成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23%的家庭成员曾被拘留、劳教或判刑过。
  “失和型家庭也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尚秀云介绍,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父母离异的有29%,单亲家庭7%,合计36%。“与此相关,2003年,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受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占未成年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的占未成年犯总数的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的占未成年犯总数的25.2%,三者相加为57.9%。”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的尚秀云经常接到一些未成年犯家长写来的信:“这些痛苦不堪的父母追悔莫及,如果他们能给予孩子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教孩子从小心存善良,就决不会等到孩子迈入铁窗,才痛心疾首。”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家庭教育方式为打骂体罚的竟然占到了23%。“在这些打骂型家庭中,由疼爱变成打骂,好比一张纸的表和里,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孩子的恨,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尚秀云指出,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暴露出来。
  最后一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有“缺陷”家庭是“放任型”。“在我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但是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占9%。”尚秀云指出,另外一些未成年犯虽然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居住,但大多数人对孩子们思想上的变化并不了解,甚至有的家长竟认为自己孩子没问题,公安局是不是抓错人了。“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忽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是这类家庭的共同特点。”尚秀云说。

  之十一:“爱”在父母与孩子的信中传递

  几天前,济南市燕山学校的学生郭家收到了爸爸妈妈寄给她的一封信和一个“脚印”,信中说:“爸爸妈妈亲手做了这个‘脚印’送给你。人生就是脚印,你知道怎样走好每一步吗?那就是踏实、认真,越是踏实认真,人生就越有意义。”孩子认真地把信收藏在自己带小锁的日记本里,给父母回信说“我要成为你们的骄傲!”
  “三八”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张贺卡,寄托对母亲的爱;“五一”节,让学生回家学做一项家务,为辛勤劳动的父母献上一份爱心;几位好朋友一起搞一次助残、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为“迎亚足赛,创文明城”尽一份力量。学生入团、入队、获奖,老师都会鼓励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谢信,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通过这些活动,燕山学校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自觉参与中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学生的这些行动很快引发了家长的回应,家长纷纷给自己的孩子写信、送有意义的礼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互动交流,推动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断深入。
  栾佳颖的爸爸妈妈送给栾佳颖一只精美的台表,并在信中说道,“我们最爱的女儿,‘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祝愿你努力学习,只争朝夕,拥抱未来!”“每当我看见爸爸***信和礼物,我就感到他们特别特别爱我,我一定要好好回报他们。”或许这只小小的台表将成为栾佳颖一生奋斗的动力。
  互动交流,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家长们纷纷表示,平时自己的关心和期望往往被孩子们当成唠叨和压力。现在我们主动给孩子一封信、一个小小的礼物,孩子都会兴奋得不得了。孩子写给我们的信也让我们感动,我们把这些信作为孩子成长的轨迹好好保留。
  燕山学校校长庚强斌说:“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不能硬灌道理、强制教育,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探索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中国的父母往往不善于在孩子的面前表达自己,孩子也怯于和父母交流。我们以写信、做贺卡、送礼物这些小事为切入点,使亲情教育有了载体,学生、家长和学校一起参与和体验教育的过程。在情感的互动中,孩子、家长包括老师都在感动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