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孩子学习
调查显示,10%的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此说。对“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项调查,完全同意的家长仅占5%,有32%的家长完全持反对态度。
唐山市妇联少儿部工作人员指出,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培养的家教方式,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儿童教育中父亲参与程度低
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传统观念的父亲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60%的母亲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有15%的家庭家教任务由祖父母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25%。很多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是态度简单粗暴,缺少耐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家庭中,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亲有优势。父亲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双方都参与家庭教育,父母行为方式互补,孩子能从父母双方身上吸取优点,有利于孩子完善的人格的形成。父亲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对儿童性格的培养也不利。
父母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
调查问卷中有“家长列举自己读过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书”这项内容,只有5%的家长读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25%的家长读过《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刘亦婷》;23%的家长在这一项中列出的是《唐诗三百首》、《育儿家典》一类书籍;17%的家长的教育知识是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获得的;25%的家长在这项调查中留下空白。
专家认为,由此可见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处于盲从状态。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这样的家教才能成功。
儿童消费过高
这次接受调查的0至6岁儿童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调查发现,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家长都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入的35%以上,有的家庭甚至超过了50%。父母们在孩子们身上花钱不吝惜。有些家长因企业不景气下了岗,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奢求。
从事此项调查工作的唐山市妇联有关人员介绍说,太高的儿童消费不仅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更使儿童从小不懂得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吃不得一点苦,容易使他们养成惟我独尊和自私自利的性格。
- 孩子管好自己的口袋 经济意识在学生心中萌发
- “中考状元”离“高考状元”究竟会有多远?
- 种上了庄稼,自然就驱赶了野草
- 为什么要重视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 高考临近家长不要瞎帮忙
-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好办法
- 容易让孩子走上歧途四种类型家庭的方法
- 家庭教育失误导致少年失足第一篇
- 聪明的父母请不要对孩子这样说
- 与孩子沟通 用爱心说诚实话
- 专家关于家庭教育的好方法
- 儿童的道德问题的相关知识
- 心理专家为上学不适的中小学生家长支招
- 小学生成了吝啬鬼和自私病是惯出来的
- 音乐教学反思《感受音乐体验快乐》
- 有趣的数学:独眼狼王
- 我心爱的小狗“乖乖”
- 长大了
- 大班科学教案《小兔逛超市》反思
- 小班音乐教案《找奶嘴》反思
- 蜂胶销售朋友圈文案38句
- 水果店朋友圈文案36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