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的相关知识

走出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的相关知识

走出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的相关知识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三个方面始终处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状态,很难界定出明晰的分工范围。但家庭教育又是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殊"教育。它的作用不容忽视,正如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所阐述的:"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
  随着子女独生化,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多,这为独生子女的身体、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单一性"、"无可比性",现代家庭教育出现了种种误区:
  误区之一:由宠爱而溺爱。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百般呵护,真是"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口里怕化了"。某校初三女学生方某,身高1.65米,乖巧可爱,在校可谓品学兼优。一日接到母亲出差的电话,泪流不止。问之,答曰:"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试想从呱呱坠地起到十五六岁,一直躺在母亲怀里,何其温暖?但这样娇娇女将来如何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误区之二:由失望而暴力。家庭对孩子的暴力是在溺爱之后、失望之余的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有些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百般溺爱、顺从。养成了孩子刁蛮、任性的性格。当孩子长大了,父母又痛恨孩子身上的种种恶习,矫枉过正,从打骂开始,发展到用棒棍打,用铁链锁。这种由爱而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这种情况往往发生于文化层次不高的家庭。
  误区之三:由失望而冷漠。这种情况以知识分子家庭居多。孩子小的时候,聪明伶俐,父母脸上有光,于是百般宠爱。孩子长大了,或者表现平平,或者调皮捣蛋,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态度大为改变,由原来的满心欢喜变为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不闻不问。有些家长或在孩子考试不及格之后,或者在老师家访"告状"之后,一两个月甚至半年不跟孩子说一句话,用这种"冷处理"来渲染自己的失望痛苦的心情,以期达到促使孩子良心发现痛改前非的目的。
  误区之四:由期望而狂热。有些父母或者因为自己小时候成长环境不好,对孩子有一种"补偿心理";或者是为了给孩子以后出人头地创造条件,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兴趣,要求孩子从小就课余学英语、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自己对这一切保持一种狂热的态度,要求孩子也保持一种狂热的态度。这是典型的"教育狂"。
  误区之五:由"怕吃亏"而怂恿。有些家长出于"怕吃亏"的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根"独苗苗",在碰到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指责他人过多,检讨自己不够。有时甚至为了一点小纠纷大打出手。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孩子的错误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也使自己的孩子陷于孤立的状态。它比"溺爱型"更具攻击性。
  误区之六:由爱护而袒护。有些家长既是基本保护孩子免受伤害的本能,也是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目的,对自己孩子的错误总是百般开脱。有个孩子有小偷小摸的行为,老师发现后告诉家长。家长面对半抽屉的钢笔文具等赃物仍然找各种理由为孩子辩护。家长说"知道也不能承认啊,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老师还会看得起吗?"
  误区之七:由怜爱而包办。这类家长对孩子怀有怜爱之心,认为孩子再大也是孩子,所以从十月怀胎一直到长大成人,事事操心,事事包办。孩子成绩不好,就请家教;孩子考不上学校,就用钱买,把本该孩子承担的责任一概揽到自己身上。这类家长活得很辛苦,可除了培养孩子的依赖性以外,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误区之八:由托付而推卸。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使得很多事业型的家长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于是采取委托的方法,把孩子托付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这种行为在短期内可能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久而久之,给孩子造成心理缺憾是无法弥补的。毕竟亲情是代替不了的。
  误区之九:由疼爱而无限满足。采取这类教育方法的家庭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来吃过很多苦,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指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家长;一种是家庭比较优裕,父母当官掌权,或下海经商,他们对孩子有求必应,不分青红皂白,以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为荣。
  误区之十:由分歧而不配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办法,对学校教育管理有分歧,有对立情绪。并且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曾有这样一个学生,在校不认真学习,成绩很差,老师家访后,家长不是积极配合教师帮孩子找原因,反而怂恿孩子说:"别听你老师说的,看你老爸,小学都没毕业,照样做大生意。"长期在这种环境熏陶下成长的孩子对待老师的感情、接受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以上罗列的现代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有的相互转化,有的相互交织。它们严重地制约着孩子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全背离了家长爱护孩子的初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不仅是全面的,而且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更需要有坚韧的性格、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家庭教育上尽快走出"误区",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一、奉献真爱,加强情感交流

  应该说现代独生子女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这种"宠爱"、"溺爱"不是真爱,而是一种不理智的爱,是"母鸡式的爱"。这种表现为家长完全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根本忽略孩子是否需要,是否接受,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本能式的爱。在这种"爱"的作用下,受教育者的情感、愿望、价格并没有得到尊重。所以孩子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它不可能带来家长所期望的那种效果,而只能使孩子变得孤傲、冷漠、自私或者怯懦。所谓"真爱"则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的爱,它表现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孩子的思想、情感、愿望得到允分理解。这种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势必形成一个平等、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从而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创造有得条件。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愿望、需要,从而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见微知著,优化心理品质

  家庭特别是一个有民主气氛的健康家庭往往被人们称为"心灵的港湾",在这个温暖的港湾里,孩子最容易无意识地展露自己真实的思想,例如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看法,自己的打算,朋友之间的小秘密等等。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只言片语加以重视,见微知著,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荣辱,正确对待教师的教育,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并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孩子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

  三、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规律

   因材施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家庭教育。父母望子成龙当然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同的孩子在智力、体力、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真正能成"龙"成"凤"的孩子只是少数。所以,客观、公正在评价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要,既要着眼于未来,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如果你的孩子专注于某一兴趣,就要积极引导,着力培养;如果一个孩子确无音乐细胞,你又何必手持棍棒,声色俱厉地要求他当"聂耳"?父母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要求是不是过高,切勿用冷漠的态度、粗暴的行为,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即使你的孩子表现平平,成绩中下,当不了文学家、科学家,一辈子都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但当个身心健康的精通劳动者又有何不可?

  四、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

  卢梭说得好:"母不母,则子不子。"这充分说明了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孩子第一作教师的重要性。与其说现代社会对独生子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如说对为人父母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人父母者不仅仅在于是否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要,更在于是否满足孩子健康的精神需要。这就要求为父为母者,首先必须提高自身多方面素质,学习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能够对孩子的思想、学习加以正确引导。其次,应该具备正直、善良、豁达、坚韧、幽默的心理品质,对家庭有强烈的责任感,这孩子作出榜样,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具有良好素质的父母自身的素质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家庭教育的需要。

  五、综合引导,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首先,做到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是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孩子接受优良品德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想到促进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孩子心健康的心理、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而良好的学校教育不仅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对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着家庭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教育范围、角度不同,在教育的方法上存在差异是客观的。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教师的劳动;应该加强同学校尤其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经常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加强信息反馈。此外,还应该主动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力争取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其次,做到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促进。社会教育的范围很广,它既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个人都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社会对孩子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都不可忽视。社会教育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等,它寓于读书看报、观看电影、浏览祖国河山、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家长应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格;关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范围心及交友诸方面的情况,尽量发挥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正面效应。